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指的生命的丰富性不光是精神上的。因为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满意的。他似乎对自己于整个社会、世界存在着一种无法愈合的鸿沟。他对这种鸿沟的态度有时候非常无可奈何,他也并不希望去弥合这样的鸿沟。有时候他并不愿意要跨过去。也是这条鸿沟使得这个人与世界对立。卡夫卡就在表达这种人与世界的对立、矛盾和不相容。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个东西,只是发现多少而已。当一个人在写作时,就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去寻找所谓人与整个世界的对立,帮助你去看待这种紧张的关系。它帮助你建立了一个视点和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你假如活在一…  相似文献   

2.
文川对话录     
1.您如何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 答: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个你,你也应该去创造一个世界。 2.您对社会上的恶习如何看待? 答:你看到了这个社会有恶习, 还应该看到自己身上也有恶习。 3.这个社会的恶习如何清除? 答:这就要靠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社会的恶习不是天生的,在某一种程度上讲是人为的,只有靠大家共同去努力克服。 4.那么我个人的恶习如何清除?  相似文献   

3.
笔墨祭     
①我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相似文献   

4.
如果人是一种酒杯,生命便是盛在这酒杯中的酒.这世界上有两种懂得体会生命的人. 第一种懂得体会生命的人轻轻举了杯子,在风里花里雪里月里,在情人的浅嗔低笑里慢慢地品着杯子里的酒.  相似文献   

5.
《大漠祭》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民俗世界,并从中挖掘出了西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某些特征,即1、狩猎民俗:用强悍的阳刚意识直面生活的苦难;2、民间信仰:用灵动的生命智慧化解生活的死结。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化,其存在的价值,可能已在某种程度上逼近了西部文化神秘的密码。同时,当我们把雪漠和《大漠祭》当作一个整体去看待时,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个案,它现实地传递着新一代西部知识分子和乡土文化母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6.
有许多浪漫、奇迹和不平凡,都被五月一一见证。五月,注定是一个理想开花、生命葳蕤的时节;五月,天然是一个激情燃烧、魅力四射的节令;也因此,五月,成了一种或吟啸徐行、或狂放高歌的最佳选择,这个季节的生命律动和才情挥洒,毋庸置疑地,都会将人生打理得诗意婆娑。  相似文献   

7.
起点     
在生活中,有的人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喜悦,有的人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痛苦。这很自然,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只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仅仅是一个起点。起点,是看待生活的一种眼光,是介入生活的一种态度。有了这种眼光,有了这种态度,你便会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你便会更好地去把握一生中仅有一次的生命。在你为成功而欢呼时,请不要忘记,这只是一个起点,在前面还有更远的路,还有更美的花,需要你去开拓,需要你去采摘。在你为失败而流泪时,请不要忘记,这也  相似文献   

8.
施向军 《现代语文》2004,(12):22-23
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特别是与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都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使得语文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言文字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语言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相似文献   

9.
徐紫轩 《新作文》2014,(10):20-20
<正>星期天早上,我在楼下玩,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拿着一把大剪刀,"咔嚓,咔嚓"在剪草。我觉得有点好奇,就走过去问老爷爷:"爷爷,您为什么要剪草呢?小草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才对呀!"老爷爷抬起头,微笑着问我:"孩子,你多长时间理一次发啊?""大概一个月吧!"老爷爷又说:"人的头发长了需要理;草也有生命,它的头发长了,也是需要理的呀!"原来草儿也需要理发,老爷爷那是在给草儿"理发"呢!  相似文献   

10.
《死》,是鲁迅临终前一个多月写的杂文。这是一篇闪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彻底战斗”的思想光辉的遗嘱,是对阶级敌人永不休战的宣言书,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对于“死”,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看待。“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中国某些“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唯恐早死,拜神求佛,乞求益寿延年。有的人怕  相似文献   

11.
王虹艳 《红领巾》2004,(2):78-81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史都联系着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反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的变化.选择文体就是在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来说,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就意味着女性主体面对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所坚守的先锋姿态;而在女性散文的终极意义上,则是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的等同,从而使散文写作超越文体限制,达到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七八岁光景的小男孩在沙滩上散步,沙滩上残留着一条条涨潮时被冲上岸的鱼,在一个水洼中,鱼儿挣扎着艰难地呼吸。男孩看到这一切,飞快地用双手把鱼儿从水洼中捞起抛向大海,他就一直这么重复着。有人觉得他傻,说这么多的鱼你能救得过来吗?谁又会在乎这些呢?男孩捞起一条鱼说:“这条在乎!”他又捞起另一条鱼说:“这条也在乎!”读罢这则故事,我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只有一种感动,感动于一颗金子般的童心,一颗钻石般的爱心。我想,故事中的小男孩一定善良可爱之极,一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健康的气息。也许有同学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3.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的教师,其间有一个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  相似文献   

15.
[题目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有无数的生命。有人说:“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还有人说:“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也有人认为生命是丑陋的、残暴的……其实。全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观点出发去看待生命,在于你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日益困惑浮躁的时代,史铁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始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在其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观。他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苦难和挫折,以此超脱苦难;在追求超越苦难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意识来寻找人生的美丽,发掘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当今日益失去审美能力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提醒。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日益困惑浮躁的时代,史铁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始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在其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观。他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苦难和挫折,以此超脱苦难;在追求超越苦难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意识来寻找人生的美丽,发掘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当今日益失去审美能力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提醒。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与审美     
宇宙是活的生命。宇宙生命自我展现为万物的生命;万物实现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实现着宇宙生命;体验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体验着宇宙的生命。当我们通过体验万物的生命而体验自我的生命,并同时体验着宇宙生命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火与万物的生命之火,以及宇宙生命之火在同一个交点上燃烧了。在那一个瞬间,所有生命的节奏韵律在同频共振了。这是对宇宙场与能贯通万物并将万物熔为一体的体验;在这一刻,我们体验到活的生命向大自然的复归,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这就是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谓“物我两忘”的境界,亦即禅宗所谓“空无妙有,瞬间永恒”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