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切实体现了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生活与活动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的原则,强调了“知行结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教育探索和改革,在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之间作出调节,把知和行这两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学生,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继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使“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状愈来愈重,也无法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是文化知识课,它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向学生授之以“德”,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教会做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确存在一种“非德育”或曰“短视”倾向。其表现有: 一是“文化”倾向。所谓“文化”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丢在一边,而将它上成文化知识课这种课,对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有深度,偶然也缀十几句“德育”词句,但与实际脱离,与行为分割。甚至对于教材中落后于现实的内容,授者依然照本宣科胶柱鼓瑟哇喇哇喇。 二是“非科学”倾向。所谓“非科学”倾向,就是否定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的科学性质,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要跟着形势转,从而否定他的科学性。 三是“知盛行衰”倾向。所谓“知盛行衰”倾向,就是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考查,轻行为规范。知识传授有余,行为指导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现代管理学的黄金法则,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和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课程,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不能熟练掌握.“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练的内容.思想政治课必须以教学大纲和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要,这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决定的,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紧密相连.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掌握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郑福星 《职教论坛》2004,(35):24-25
思想政治课“交互--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协调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与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将高度的实践性融入课本内容中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比较,有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的特点.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做,也就是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现在有许多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口头上说得也很好,一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按所说的去做,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没有能够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造成的.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开放课堂,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谭正文 《湖南教育》2003,(18):43-43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给学生讲清讲透,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发掘教材“隐点”,启发学生提出“疑点”,引入社会“热点”把政治课上得生动活泼 1.发掘教材“隐点”。“隐点”是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想政治课如果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对政冶课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发挥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而不信”的现象。他们迫于学业评价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可以记住思想政治课本中的知识,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在课堂问答和考试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课本知识和观点进行回答,但是私下却流露出对所学的部分知识和观念的不认同或者根本不相信的真实想法。“学而不信”,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观点的接受、思想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和品德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妨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和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而不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远离学生的生活,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如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在生活中的德育内容和实施生活化德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联系生活讲思想政治课,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政治科看作是中考、高考得分的工具,忽视了思想政治课在育人中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改革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改变考试的观念和做法.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相比,它的重要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考试,在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学领导里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尤其是文化知识状况的评价.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就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训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人生观,培育“四有”新人.具体说,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必须做到“全体化”、“全面化”、“主动化”.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知识、能力、觉悟三结合为基本方向,改革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两课”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任务决定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既是中专“两课”的任务,又是中专“两课”改革的基本方向.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这正是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独特优势.一、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为学生打下良好理论基础1.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少而精,把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讲清“为什么?”,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已学过而且掌握了的问题不讲,教材上写的比较详细,学生看了又能理解掌握的少讲或不讲,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统一,应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也很难达到最好的状态;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理趣交融的完美境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情”,还要八”理”,更要让学生品出“味”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活、上实、上新,把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哲理性强,如果教学方法单调,知识讲解抽象、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必然缺乏兴趣和热情.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实现由“厌学”到“乐学”的跨越,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科目.不仅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学生对理论的知识不感兴趣,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本文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9.
一、正视现实问题——栅栏和距离长期存在 “87%的同学坦言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73%的同学承认自己不喜欢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因为它空洞、枯燥、不能令人信服;81%的同学认为学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就是课上弄懂知识,课后做好题目;77%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真正对自己品行的养成所起的作用很小或几乎没有……”这是2006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20.
上好思想政治课 ,完成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学任务 ,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过河工具”。它在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有效地传授知识并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等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具魅力 ,笔者在设计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要巧设要达到讨论应有的目的 ,首先 ,讨论的活题要选得“巧”,要找准讨论的“引爆点”。选择的讨论论题要新颖 ,要能引起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