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谨以此文向高贵的生命致敬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  相似文献   

2.
黄龙 《出版参考》2005,(32):35-36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说话平心静气,写字工工整整。做人、做事都是那么专注、认真.携一架照相机进进出出,匆匆的脚步总像在追寻着什么……这就是胜利油田报社青年摄影记者姜东青给我的印象. 童年时,他曾有过许多美好的梦幻.梦过蓝天,梦过大海,梦过海水上玩具般的各式战舰。可是他,从来也没梦到过照相机,没梦到过做摄影记者,更没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非常喜爱打桥牌,尤其是在晚年,他把打桥牌当成向自己智力、体力挑战的手段。“棋圣”聂卫平多次陪邓小平打牌。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的笑容。一旦他打牌非常得意,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表情非常纯真可爱。另外,孙子、孙女们在他身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也会露出这种孩子般的笑容,他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据聂卫平回忆:邓小平的桥牌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他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行;我能打桥牌呢,说明我脑子还行。”自1984年开始,“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赛共办了10届,邓小平参加了9届。1988年底他在第6届比赛中…  相似文献   

5.
梁冬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听到这句话之前,我曾经读到过另外一段话:"其实,这一生不管遇到谁,遇到的都是自己的碎片,不同片段,不同侧面、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不同心境的自己 我们从未遇到过他人. 在恋人身上寻找错失的爱;在偶像身上寄托自己不能成就的梦想;在不喜欢的人身上重温昔日的创伤.直到有一天,把自己所有的部分都认祖归宗,全然接纳,就遇到了完整的自己." 《梁冬·遇见》这是一次寻找自我碎片的旅程,不止是我,还有你和他. 我们要庆幸自己能够遇到善良的人,遇到一位能够告诉你该如何认真生活,正确找寻自己精神灵魂的老师. 梁冬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的一小部分碎片去引领我们遇到更多的人,找到更多的自己 上海,是我们找寻自己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6.
黄龙 《出版参考》2005,(11):35-36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珍惜生命!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临终关怀医院里,住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双目因车祸而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医生说他的眼睛如果再不治疗,病毒就会延伸至整个身体,而眼睛的治疗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外,还需要患者本人有强烈的求生意志。而他认为自己再也治不好了,就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对小伙子说:“如果你在我这个靠窗的位置上,就算你看不到这红花绿草,也可以听到楼下幼儿园的小宝贝们的欢快笑声,瞧,他们在玩捉迷藏。……”年轻人却不理不睬。但老人从此日复一日,每天都…  相似文献   

8.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9.
王福录 《青年记者》2016,(22):34-35
大众日报惠民(滨州)记者站1953年成立,至今已经60多年了.徐晓民,大众日报惠民记者站第一任站长,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新闻界前辈.我在1 986年8月调到惠民记者站工作不久,就听说过一些关于他、关于他和大众日报的故事,也曾经多次萌发过去拜访的想法,可转瞬多年竟然未能谋面聆听教诲. 2014年五一期间,高中同学聚会,杨树生同学转送给我徐晓民的两本书.浏览全书,感慨万千,竟然夜不成寐.2014年5月5日下午,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徐晓民居住的滨州市科技局宿舍,看到老人柱着拐杖,早已站在门口迎候.尽管时光已经染白了老人的鬓发,但没有消磨他的精神和意志.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侃侃而谈.201 6年6月26日,我再次看望了他,他依然身体健康,十分健谈.  相似文献   

10.
再写张建星     
两年前,我曾写过张建星。那时他刚刚捧得第二届范R江新闻奖奖杯.活脱脱的津门报坛一龙驹。两年后.再写张建星,颇有一种“经短汲深”的感觉。是写他如北方冬日般的旷阔、深造.还是写他与激情共存的练达和大度?是写他思想敏锐.善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重大活动.还是写他血浓于水似的大众情结.关注以民生民情为内核的社会热点问题?直到我跳上赴天津的火车.都无法使自己的感觉更全面一些.客观一些,冷静一些。又见张建星.他还是那样精力充沛,利索痛快.当然.更忙了。这位《天津日报》最年轻的副总编辑、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在与我…  相似文献   

11.
陈思诚被公众认识是因为《士兵突击》。其实,除了通俗的电视剧,他还参演过娄烨的艺术片,也自己尝试写过剧本。这一次,他做起了电影导演,希望用几个寓言般的小故事写出人一生会遇到的爱情与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常常因写的稿见报少或不见报而苦恼。有的埋怨编辑对“无名小卒”不重视,有的就“洗手”不干了.但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段弯路,我也曾走过.我是工人,可是比较热爱通讯报道工作.我自1981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由于写作基本功较差、见报心切,稿子写了不少,却一篇也没有被采用.后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画家,在访问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说:“自己一天画一张画,而要卖出去却需要一年.”门采尔让他倒过来试一试.即一年画一张,在提高绘画质量上下功夫,这样画出的画,会一天就可以卖掉。它告诉人们无论干什么,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联系自己写稿实际,开始检查自身的问题,我是犯了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毛病.于是,我决心象门采尔说的那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媒体人特别是年轻记者,可以从曲昌荣身上得到教益,像他那样胸怀大局、爱岗敬业、爱心满满,为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清明节,是祭奠故人的日子,我不禁想起了去年12月16日因公殉职的学生——曾是人民日报名记者、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的曲昌荣.他是个身上一团火,心中有大爱,怀中揣着一块“磁铁”的人.他用短短39岁的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是年轻记者中好样的.  相似文献   

14.
冰心 《湖北档案》2016,(11):39-40
我和郭小川熟悉,是1955年他在中国作协当党组副书记的时候.我们曾一同参加过1958年8月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他似乎从来没有称呼我“同志”,只叫“谢大姐”.我对他也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地爱怜.我觉得他在同时代的作家群中,特别显得年轻、活泼、多产,才华横溢.关于他的诗作,读者们早有定论.关于新诗,我又早已是个“落伍者”,在此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讲些我和他两人之间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5.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他青年时代“苦读不辍”,出洋留学打零活积攒到一点钱就去买书,过着简朴生活也要省钱买书。在书市选到合适的图书就乐陶陶地返回。“文革”时买不到书就转而剪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想象那些杰出人物和伟大事件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伴随密集的鼓点和嘹亮的号角登场亮相;而在老年,当我们回首平生,发现,他们都关门闭户静静地睡着,没有人注意他们. 人过40之后,任何人都很难摆脱愤世嫉俗这个毛病.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们都乐于从自己的性格出发去涉及他人的性格,因而就逐渐会变得失望起来.他看到,人不如己,而且不仅在思维或激情任何一方面,甚至在两个方面都远远落在自己下面.所以,他有意不同他人有任何来往.一般来说,人们会变得不是喜欢孤独,就是仇恨孤独,以此作为自己的伴侣;以致达到这样的程度:顾影自怜,认为自己身上一切都是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克里雅人是令人难忘的,但更令我震惊的是一位居住在沙漠腹地的维族村落24年的汉族老人!他叫钟剑锋,现年60岁,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出生地主家庭,受打击后从广西逃亡到距民丰县城100多公里的沙漠深处牙通古斯村,娶了一位维族姑娘为妻,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现在他与两个儿子相依为命,靠一点木匠手艺维持生计,困苦的生活早已压弯了他的腰,他的外  相似文献   

18.
高仓健的冷峻的目光、温雅的浅笑、刀削般的面孔、健硕的身材如同男性的代名词,符号般地打在影迷的脑际,成为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难以割舍的影像记忆.同时,他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对电影从业人员在创作思路上提供了巨大启示;其严谨的创作状态和敬业精神,也被传为佳话.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郑洞天教授对高仓健的表演曾发过如此感慨:"为什么他的表演这么有味道,我们自己的男演员为什么做不到?"  相似文献   

19.
从军22个年头中,曾有过3年当基层报道员的经历,尽管那段时间不算长,但对我的教益却是终生难忘的。多年来,每当我工作、学习、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我总是暗自告诫自己“拿出当报道员的那种毅力和精神来”,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了自强不息的活力。时至今日当报道员的那种闻鸡起舞般的拼劲,滴水穿石般的韧劲,锲而不舍的钻劲,勇攀高峰的闯劲,仍然是我干事业和人生追求的精抖动力。一、当报道员经受的艰苦磨练,为我从事机关和基层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1976年我入伍后,所在的连队连续两年在白洋淀边的农场生产,我这个业余报道…  相似文献   

20.
曹玉龙先生走了,走的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1998年4月16日,我曾去东北烈士馆资料室见他(时曹先生离休后最后受聘于此).那时他仍然精神矍烁,谈吐如旧,午间还用一茶缸粥一点咸菜充饥而忘我地工作.谁知此时他早已是重病在身了.临别前他送我一册<老照片>合订本和一册<文献著录标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送书给我了.4月22日,我因一事需要向他征求意见与他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中他已透露出自己身体不适,患肺感染云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