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可以从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开展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让孩子的心田书香四溢,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2.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见,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身。从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二十年来,我始终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吴艳梅 《学周刊C版》2014,(3):192-192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见,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身。从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二十年来,我始终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品读     
<正>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主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在谈到"优秀教师该如何培养"的问题时说道,一个好教师最重要的标准是要有爱心,人实际上都有对爱的需求,也有爱别人的需求。学校文化引领对教师很重要,其中环境因素特别重要,环境要把人的本质中美好的方面激发出来。学校要用"善"把教师生命本质中"善"的一面激发出来,以尊重和爱把教师生命本质中的爱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离异家庭的留守学生的转化,让孩子恢复了天真的个性,学生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让我们用真去点燃真,用善去点燃善,用美去点燃美,用爱去点燃爱”的誓言。  相似文献   

6.
日行一善就是多做善事好事,积善成德。让班级每个成员在每天好人好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敦厚、善良、正直的品德,并逐渐形成可以影响一生的人格素养,使班级充满爱。那么如何在班级中开设日行一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寻找善源,将善故事化;角色体验,将善责任化;活动体验,将善规则化。让孩子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善",在细节中感受"勿以小善而不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透过各种平凡表象的掩饰和隐藏,我们可以让美好的心灵带着善的本真、爱的真诚活灵灵地呈现出来。一个人的转变往往都是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8.
原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他道出了“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我们要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帮助和关爱,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们,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颖 《甘肃教育》2021,(6):190-191
教育就是“长善而救其失”,就是心灵的“摇动”“推动”“唤醒”,就是蹲下来看学生,就是对学生心灵真、善、美的塑造。作为教师,要高擎着爱的火炬,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让爱洒落的地方慢慢长出小芽小刚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基础差,纪律散乱,上课不专心听讲,诸多的毛病让我头痛不已。  相似文献   

10.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正>爱是教育的根本,爱可以让一个教育工作者走向事业的成功。由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功,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爱是尊重,尊重可以产生更大的内在动力,尊重是一种力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现在的教师应该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  相似文献   

14.
德性的困境     
德性是一种心灵的声音,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门艺术的实践。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美、爱,让爱成为我们共同的理念,爱会让人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指导我们认识德性的精神,走出德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李建利 《湖南教育》2002,(11):35-35
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就语文学科而言,可以是生动、富于激情和感染力的导语,可以是引人入胜的课前三分钟对话或演讲,可以是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如教《听潮》时,可选择有关大海的录像或VCD片断,让学生在真切的海潮声中欣赏大海的壮美,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设疑导思,激发创新思维。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重分析、重讲解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精讲善导,学生要多思善疑。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根…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情境学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在英语课堂中巧设情境,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大有裨益。一、创"境"1.从教材出发。小学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如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境会话贯串全套教材;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  相似文献   

17.
爱种子教学模式是近两年在英语课堂中所流行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给学生创建一个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爱种子教学模式中,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学习单,可以让教师设置更多的情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要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一个学生来说,老师的冷漠有时可以毁掉一个学生,老师的关爱有时却可以塑造一个学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会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激发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开发他们积极发现创造的智慧。我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我们更应该让爱伴随着教育一起流进孩子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19.
花荣蓉 《考试周刊》2013,(90):193-193
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能爱是一种心态.善爱则是一种境界,幼儿教师要善爱.懂得如何爱。老师要用爱心走进孩子的心田.不仅要爱聪明、听话、懂事、活泼的孩子,而且要爱那些调皮、捣蛋、好动、叛逆的孩子。只有这样大公无私的大爱.孩子们才能充分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产生认同感、信任感、亲近感,从而更快地融入环境,接受教育健康威长  相似文献   

20.
李翠兰 《小学生》2012,(8):78-78
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能使幼儿教师个人担负起幼儿教师角色的品质,它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成长,对幼儿教育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道德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沉思,可以让人重新审度幼儿教师教育与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幼教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爱儿童,爱事业,重师表,善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