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纵观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精心策划和准备使得西安事变得以按预期目标发生;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是否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与荣维木、赵刚商榷张建芳张学良在1936年4月9日延安会谈时,究竟是否明确向我党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荣维木、赵刚二位在《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一文①中提出了否定的意见。他们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不使事态恶化,造成国民党内乱,中共中央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人前去西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重要作用,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受党的委派,作为与张学良的东北军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人刘鼎,为促成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的形成.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内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竭尽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调军"剿共"。张、杨二将军忍无可忍,终于在12月12日实行"兵谏",扣压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抗日主张。中共中央从民族大义出发,审时度势,作出和  相似文献   

7.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通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一、通蒋抗日方针的提出与制定逼蒋抗日的主张首先是张学良将军提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特别是1934年他从德国回国后,“拥护领袖的呼声比别人喊得更高、更响,对于先安…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的动因□周凤平西安事变发生及其和平解决的根本动因,普遍认为是来自两方面的民族大义,一方面是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民族大义表现在,面对日寇全面侵华,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为目标,竭力避免内战,促成全国抗日...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黄显声率领的沈阳公安武装队伍是“当时沈阳唯一未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武装队伍”,对日军的入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随后,黄显声在锦州致力于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工作,他所领导的义勇军被视为“日军之劲敌”。东北军撤至关内,黄显声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寻求抗日救国的张学良将军的思想转变起到促进作用。西安事变后,黄显声为营救张学良奔走呼号,积极投入到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中去,最终被国民党当局幽禁。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息争统一的愿望使他厌恶战争、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他统一御侮的成见使他易帜、助蒋、拥蒋“剿共”,由正确走向错误;他非抗日不能统一的思想飞跃又使他逼蒋联共抗日,由错误回归到正确。张学良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他已不是以争夺地盘为目标,而是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宗旨。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上不去政治上就很难独立,就会受到强国侵略的威胁,民族生存都是个问题。因此,要图民族生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2.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逼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发生,都可视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结晶。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经历了由主张公审蒋介石到释放蒋介石的思想转变,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虽然没有使“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得到巩固,但却促成了国内和平和更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到来。国内和平的出现,毛泽东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东北“易帜”到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后对比,判若两人。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七月四日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承认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是他开始拥蒋的标志,也是他决心抗日的具体表现。当  相似文献   

15.
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在中共的积极调停下,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宋氏兄妹业已达成的六项和平协议,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诚两将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坚持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的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日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博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民族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抉择。惟有如此,西安事变才能真正和平解决,实现事变初衷。他的此举在客观上促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保存了抗日力量,基本上实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劝谏蒋介石抗日的重大历史事件。高中生应该铭记西安事变发生的过程及其解决方式,也应该铭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巨大意义,高中生还应该铭记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领及其因为发动西安事变所做出的巨大的个人牺牲。让高中生铭记西安事变的全过程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会使高中生深知民族大义,为他们考进大学、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兵谏扣蒋后,出于对杨虎城部队的不大放心,中共中央两次致电提醒和督促张学良应将蒋氏牢靠掌握在自己手中,此乃张学良坚请蒋氏移居的真正原因。为此,张采用了多种方法,却均遭蒋氏坚拒。随之,张以伪装"悔祸"和假意答允尽快送蒋回京的办法,达到了让蒋移居的目的。蒋态度由硬到软的转变,亦以同意移居为开端。蒋氏的态度转变和张学良为引导事变走向而施展的"骗"蒋移居小谋略,都应视为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