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到新民晚报最近报道,上海有的小学开展“啄木鸟”活动,让小朋友们到商店去纠正写在招牌和柜台上的错别字,却遭到某些售货员的奚落和拒绝,不禁叫人产生悻悻感。这个有趣的“捉虫子”活动,既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很有意义,理当支持。其实,错别字岂止商店有,报纸上也不少。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是“捉虫子”的专家。早在邓拓同志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时候,就请吕教授纠正报纸上的文辞差错。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从“有奖捉错”说起王官成有不少报刊为了扩大影响,纷纷开展“有奖捉错”活动,对先找出错别字的前3名读者奖励。我是个读报迷,向来喜欢在报刊上吹毛求疵,“有奖捉错”活动,对我来说就好比喜从天降。功夫不负有心人,错是捉到了,怕写信到报刊社耽误时间,我赶紧打电话。电话打通了,接电话的人说,我是第4个打电话的,与奖无缘。  相似文献   

3.
早在48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今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并照此付诸实践,减少乃至消灭报上的错别字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办报是给人看的,如果报纸上经常有错别字出现,直接降低报纸的威信,还会影响报纸的发行。所以,采取坚决措施消灭错别字是摆在报纸同仁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错别字的情况。现在每天只要你打开报纸,就会发现有错别字。其表现有以下几种: 作者计算疏忽,文稿中的数字估计加统计发生的差错; 作者凭记忆写稿,文稿中的“引语”出现错误,或搞不清楚的用别字替代,结果错别字连篇; 记者(作者)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信手拈来,造成文稿中地名、人名、职务等出现差错。 编辑粗心大意,对文稿中“五要素”问题未提出质疑,加之删改不当等,也经常出现差错; 题文不符也是报纸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等。 二  相似文献   

4.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  相似文献   

5.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到这些字,作为同行,我确实感到不安。报纸,从文字学讲,是现代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报纸专栏图案文字不仅要规范化,更  相似文献   

6.
报纸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完善。校对不能停留在“就稿校稿”,找出一两个错别字的水平上,重要的是要有整体意识,对整个版面以至每篇稿件,进行全面认真地审读,从中消灭差错,纠正失误,使报纸提高质量。校对树立整体意识,起码要做到“六个注意”。 一、注意综合与分述的一致。在一篇稿件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形式:某地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二  相似文献   

7.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习,如何领会,如何执行? 现在,某些报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一期报纸错四五个字,有的高达七八个,但一张4开4版的小报出现49个错别字,令人难以置信。报纸的版面上错别字密密麻麻,还不如报纸的半成品——大样,这样粗制滥造的报纸怎么好意思送到读者手中?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极其重要的宣传工具和人民生活的教科书。防止报纸出现差错是办好报纸的一件大事。出了差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结合巴音郭楞报办报的实际情况,浅谈报纸各种差错的误区、产生原因及防止办法,抛砖引玉,期望报界同仁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把党报办好。 报纸差错的主要类型 根据地州级党报的实践,经常容易出现的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绝大多数出报前已及时纠正,个别的已见报): 一、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比如“即使”写成“既使”。用错成语的现象也较普遍,如“怨天尤人”写成“怨天忧人”、“名不副实”写成“名不符实”。  相似文献   

9.
日趋激烈的新闻业竞争,对报纸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错别字的纠正与防范作为报纸质量中一环就被提上日程。试想,如果一张报纸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不仅影响文章的质量和报纸的可读性,而且会影响党报的形象和名誉。一个错别字,会导致语句不通、意义相反,甚至会出现政治性错误。报纸的质量不仅是给读者提供全面、可靠、快捷、有效的信息,而且也要求呈现信息的文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菜场、鱼行、饭店、食品店乃至文具、百货店的价目牌上,看到了错别字,常常投书报社,呼吁改进。听一友人说,其实报上的错别字也是时有所见的,甚至一些销量颇大的报纸也不例外。日前因找资料而翻阅了上海一些报纸,果然所言不妄,错别字纷至沓来,映入眼帘。诸如把墨鱼(乌贼)错成“目鱼”,绿豆错成“录豆”,香莴笋错成“香乌笋”,螺蛳错成“螺丝”,长把鸭梨错成“长巴雅梨”,萝卜错成“罗卜”,黄蕉(苹果)错成“黄焦”,  相似文献   

11.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12.
湖北黄石广播电视报在社会上开展“悬赏捉错”活动,凡第一位以书面形式向报社反映某期报纸不妥之处者,奖50元或赠送一份全年黄石广播电视报。活动开展以来,该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当前,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有些报纸片面强调文章新闻性...  相似文献   

13.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14.
赞《有错必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日报》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栏目,却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这个栏目就是《有错必纠》。读者在阅读当天报纸时,一旦发现文字差错,即可打电话告知编辑部,第二天该差错就会在《有错必纠》栏目中公布,并作纠正。现在,《苏州日报》已拥有一个义务“捉错”的读者群,有一位退休老教师  相似文献   

15.
报载,《新闻出版报》与前景电脑公司最近联合举办了首都20家报纸编校质量抽查评比活动.12名编校专家着重检查了报纸的错别字、漏字多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语病和常识性错误等方面。《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6家报纸荣获优秀奖.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以为,这种抽查大有必要“升格”为普查,并使其持之以恒. 众所周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读了几十年的报纸,现在有时真有点读不下去了。为何?一句话:报纸上的文字差错越来越多了(电视字幕暂且不去说它)。夸张点说,简直有“连篇累牍”之势。大概我这个人爱“挑剔”,读报太认真,读着读着看到一个错别字,读着读着发现标点符号用错了……如是者三,便再也读  相似文献   

17.
我们报业人士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无错不成报”,各类报纸的文字使用错误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让人难以卒读。我个人认为:报纸中出现错别字,作为编辑是难推其责的。因为错别字最终是从编辑的眼里溜走变成铅字的。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19.
春风和煦,杨柳吐绿。北京少先队员走上街头,开展了“让春风吹走首都街头错别字”的活动。据报道,初步查出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竟有二十六万多处。足见,错别字、不规范字泛滥,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想到了新闻报道。只要顺手翻翻某些记者、通讯员的来稿,错别字和不规范字,虽不能说“满篇皆是”,但却是“页页皆有”。随便摘几个看看:“部队”写成“卩队”、“鲮鱼”写成“○鱼”、“食品”写成“(?)品”、“机遇”写成“机迂”、  相似文献   

20.
别字还不少     
近来,我看到中央和省市报纸上的错别字还不少,应引起注意。仅举两例: 某报有篇文章的标题叫《要言不繁》,“繁”字应为“烦”字。“要言不烦”是一个成语,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是“烦琐”的“烦”,不是“繁多”的“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