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 《青年记者》2007,(22):83-84
2007年7月26日,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1860新闻眼》联合全国19家媒体在南京结成了"情感新闻联盟"。这次结盟是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当今剧烈的新闻竞争中,为了开拓自身发展空间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李紫娟 《青年记者》2007,(16):88-88
"说新闻"是更加注重听众意识的广播新闻播出样式,在各大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它的出现及拓展,无疑使广播新闻多了一分竞争力,同时,对"说新闻"来说,它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做好新闻立台,关键是持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城市广播在当地受众心中和行业内打造高知名、高权威、高口碑的节目品牌至关重要.文章从"本土典型,全媒体首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创新创优、打造精品""拥抱新传播技术"等方面,通过对江苏南通广播多年的实践分析,探讨城市广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当初的"播新闻"派生出"说新闻""聊新闻"."说"和"聊"的出现并非人们凭空创造,而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张苏明 《视听界》2007,(5):42-45
2007年1月6日,江苏新闻广播FM93.7开播了,它是中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资源共享、联合打造的类型化电台。它的开播标志着江苏电台全面启动了以强化新闻宣传为重要价值取向之一的新一轮综合体制改革。江苏电台通过改革的实践,不断丰富新闻内容,完善新闻形式,升华新闻理念,新闻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听众通过江苏电台了解新闻,获取资讯,广播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在江苏大地“王者归来”。  相似文献   

8.
燕大新闻学系毕业生为获得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殷增芳《中国广播无线电事业》、赵泽隆《广播》、王存鎏《广播事业研究》、庚赓《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等四篇毕业论文是关于广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他们针对中国广播发展的“新问题”,运用研究“新材料”,对广播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它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出学术的敏锐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它们既是燕大新闻学系广播研究的学术成果,也是燕大新闻教育的教育成绩,丰富了民国至建国前后广播学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飞速发展的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中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为广播新闻的采写带来了很多思考。广播新闻只有更新鲜、讲故事、讲策划、懂得扬弃才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热播后,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现象被学界和业界广泛讨论,类似《南京零距离》的民生类新闻也在各大地方台开播,成为近几年地方新闻发展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一个新的媒体时期对广播新闻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广播新闻如何做到在众多专业广播电台中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为听众提供更优质的节目,是广播新闻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的个案分析,在充分肯定广播新闻报道的历史性交破的基础上,时广播新闻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方略.  相似文献   

13.
方妍 《今传媒》2015,(4):96-98
现场报道能给广播受众较强的现场感,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做好现场报道是对每一位广播记者的工作要求,也是自身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讨论的民生新闻、会议新闻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笔者就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达到增强新闻报道效果,更好服务于广播受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定位高,形式严肃,如积成流弊则会有亲和性弱的缺点。论文从新闻平民化的角度探讨了广播新闻平民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广播新闻平民化趋势和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林杨 《河北广播》2007,(2):81-82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革。从当初的“播新闻”派生出“说新闻”、“聊新闻”。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广播新闻的播报方式还是沿用“播新闻”。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节奏明快、庄重大气是其主要特点,但也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进入本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为了适应听众多元化的需求,“说新闻”、“聊新闻”等新闻节目播音方式相继出现,并逐渐被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台在时下众多的媒体竞争中,如何彰显自己的优势,怎样更好地贴近听众,是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做的口播新闻以形式新颖,现场感强,传递迅速及时,贴近听众,成为带有鲜明广播新闻特色的新闻样式,从而突出了广播新闻  相似文献   

17.
“思辨的力量——全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研讨会”7月10日至11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等全国14家省级电台新闻评论节目负责人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杂志负责人就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与多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新闻快餐:广播新闻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新闻界》2003,(6):41-41
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多年,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要出彩,就必须发挥声音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特色≠优势,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是区别文字和画面而言的。但是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电视也有声音,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比广播更形象、更生动。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呢?在十三年的广播新闻编采实践中,笔者以为,“告知性”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新闻快餐”——强调的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容量大的特点,用专业术语…  相似文献   

19.
段鹏 《新闻记者》2015,(3):85-89
本文认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新闻在转型期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商业话语下,坚守新闻立台的理念,注重市场选择、专业主义和宣传纪律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同时突出强调公共性;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创新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弥补和强化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三是通过"走转改"活动,对广播新闻的话语方式进行重塑,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20.
董秀芳 《视听界》2006,(4):76-77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深感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风貌,揭示事件的真谛,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认为,细节,在广播新闻中,是指采访对象所呈现或表露出来的特征明显、个性鲜明的特质,它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现场情景表现出来,因而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在广播新闻中,细节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表现。1.用白描来表现细节,让广播新闻生动起来。白描是报纸、广播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