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素养,文章在论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教育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提出要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切实推进教育教学领域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发展与传承。尤其在音体美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承担启发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任务,更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展开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体学科教学的途径展开探索,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教学艺术性、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寻访‘老’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规划人生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有机融合,让青少年学生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既是大语文观下提升青少年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更是有效提升我国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核心素养导向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发布,古诗词作为权威性和典范性的传统文化经典,逐渐走入语文学习评价视野。通过厘清古诗词阅读能力课程要求流变及其评价研究发展,大致可以将古诗词阅读能力评价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基于教学主观经验建构的萌芽兴起期,以课程文件要求为基点的深入改革期,以及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框架的创新发展期。进而分析当前古诗词阅读能力评价研究困境和时代特征,并且在语料选择、能力考查、情境创设、结果反馈等方面提出发展愿景,力求为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评价方式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解析优秀文化内涵与核心素养构建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元素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各个院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任务。文章结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展开分析,就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以及相互促进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体系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价值,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构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环境,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关注点。文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教育背景和文化发展需求的分析,进一步解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对学生的素养进行培养,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但目前小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为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实现文化传播,实现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学科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同时还要求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加强汉字文化教学,既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有利于强化《古代汉语》等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非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其策略主要是开展汉字文化专题教学和将汉字文化融入到《古代汉语》等课程。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8):147-148
在强调民族振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在2014年提出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理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这一纲要的提出,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文章论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地理课堂,实现课程开发的多元探索,提升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实现要求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本研究开拓性地提出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在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文化组织、中小学校三者之间建立教育平台,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共同体,在融合中、交流中实现共同体个体的传承功能,提高文化传承实效,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传统是师范院校在长期的教师培养工作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正是在教师教育传统的陶冶和教育下,师范生形成初步的教师专业素养.随着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教师教育传统受到极大冲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都有所欠缺.教师教育从专业地位、师资队伍建设到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资源也有所削弱.要转变教师教育困境,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必须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重构教师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王春华 《现代教学》2015,(Z1):81-82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生启蒙、文化认同、形成价值观的起步阶段,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提出"适应教育",建立艺术人文中心,构建促进学生心智转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一、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忘本。为此,我校通过建立艺术人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前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汉字素养。通过师范生汉字素养情况,分析目前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师范专业的课程改革可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新一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对师范生包含戏曲素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期待.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以更新培养目标为龙头、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整合教师资源为途径、改革教学手段为方法,培养出人文情怀宏阔、审美趣味高雅、戏曲素养丰赡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师.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是时代下,中学生已经成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教育中,红色课程资源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对历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辅助作用。本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研究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探索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中学生在历史教育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9.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是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实训场所,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师范生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科学实践训练转化为自身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有效平台。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师范专业认证、全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任务,因而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化为引领,根据师范生普通话、书写板书、说课评课等技能分模块探索建设相应的技能训练室,建成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积极探索中心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三大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着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底蕴。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三全育人"路径指引下高校的应有作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位,授课方式守旧单一,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高校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育人渠道、教师素养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