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刑事强制措施是一个国家的民主与法治程度的重要度量器。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在实践中存在越权行使权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够或侵害涉讼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缺陷。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或重构。完善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既有利于追究犯罪,又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2.
刑事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手段。对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关系到国家社会利益的保护以及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的保障,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人权保障已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共同理念, 不论是基于维护本国法治秩序的需要, 还是面对所承担的执行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诸多义务,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在人权保障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通过立法重新构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 才是走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权保障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刑事强制措施体现国家公权与个人权利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在实践中存在的裁量任意、变更随意等现象,不同程度损害了刑事强制相对人的合理权益。这是我国法律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具体表征,凸现了对刑事强制措施进行合理控制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文章认为,可以从建立强制措施的适用比例原则、扩大嫌疑人的救济权、建立和完善事前控制制度、事后审查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等方面着手,以实现国家公权与个人权利的力量均衡。  相似文献   

5.
刑事强制措施关系到追究犯罪和保障人权,作用重大。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措施的规定较为粗陋,存在不少缺陷。针对立法规定之不足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应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立法成果,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体权利免受不正当侵害,必然要求在实施刑事强制措施应遵循一些原则,从我国法律法定看,尽管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现了这些原则,但其缺陷仍是明显的,仍应从完善刑事强制措施种类及其实施条件、实施时间及期限、建立程序性正当程序和转变观念及制止违法实施强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魏方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42-43,57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两化"问题突出,即刑事强制措施"羁押扩大化与取保候审随意化",对此问题试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刑事辩护制度是发端于西方而盛行于现代各国的一种先进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辩护制度的规定,对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是十分完善,存在一些缺陷尚待改革。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尚存许多 缺陷。本文拟就完善刑事辩护制度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和有序。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这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矛盾与困惑。随着国际范围内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为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犯罪嫌疑人与被怀疑有犯罪嫌疑的人之间存在区别。对于犯罪的"初查对象"现行法律未给予相应的名称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在实务中也有扩大化的趋势,造成立案的随意,使"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强制措施"的滥用,造成了犯罪嫌疑人身份的错用。犯罪嫌疑人的称呼与现阶段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批相配套,涉嫌犯罪人身份的确立对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改称涉嫌犯罪人有利于保障涉嫌刑事追诉程序中的人的权益,具有时代意义,是无罪推定原则精神之体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开始“新政”,法制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刑法首先修订,在经过近十年的前期准备和制定工作后,公布了《大清新刑律》;该法在法律体例形式、刑法罪名、刑罚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并在法律中确立了刑法礼法分立、罪行法定、法律平等和刑罚人道主义等现代刑法原则;刑法的变革使原有中华法系走向解体,是中国刑法发展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但在当时中国社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启示现代人要更新传统的刑法观念,树立现代刑法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人犯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在近年来的刑事立法、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法人犯罪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应当说,法人犯罪本身是能够成立的;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并能为独立的意思表示,所以法人应当被视为刑法上的犯罪主体;此外,应该认定法人具有特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而正确判断法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亲属免证权本应为"亲亲相隐"传统观念在刑事立法中的体现,但现行刑事立法,不仅在程序法中没有确立此原则,而且实体法中个别罪名之设置更为其之确立带来诸多阻碍。亲属免证权对亲情伦理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确立必须从程序法与实体法两个方面推进,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由醉酒驾驶引发的系列恶性交通事故震惊了全社会,强大的民意和社会舆论是醉酒驾驶刑法规范的立法契机。用刑法调整酒后驾驶机动车尤其是醉驾行为是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除社会的恐慌心理的最佳途径。治理醉酒驾驶犯罪国外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备的立法,可资我国借鉴。探究醉酒驾驶刑法规制的依据十分必要,这种法学原理的分析将为立法机关正在进行的规范酒驾犯罪的立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相关司法解释从保护和保障两大功能分析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进而比照外国先进立法指出我国刑法的不足之处及完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