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浙两省所开展的减赋运动,便以减漕为中心,先后相继,互相影响.大致而言,江苏减赋以核减漕额为重点,浙江减赋则以核减漕粮浮收为特色.经过此次减赋运动,江浙两省漕粮海运数量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成为清代漕运制度史上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2.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的财政经济制度,由于江南地区地理条件、经济发达,在国家漕粮征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江南漕运,从机构设置,漕运水道,漕额漕赋以及其后的漕运河改海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从这一方面反映出该地区总体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
漕运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以政治中心为转移,以满足都城物资需求为目标,以连接都城与漕粮产地的水路为载体;同时漕运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又受经济活动规律和运河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发生阶段;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繁荣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漕粮来源地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生、发展、繁荣和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漕粮主要是为了满足京师皇室百官和边防军士粮饷所需.因此,漕粮理应全部被运入北京、通州以及边防重镇粮仓.但实际上,明清时期,相当一部分漕粮被截留在天津.原因有3:一是某些漕船北来迟至,为了使其能按时南返,不误下年新运,从而将漕粮截留天津;二是天津以北运河因水浅涩或者涨溢导致漕船不能顺利通行,从而不得不将漕粮截留天津;三是为了赈济北直隶灾区或者筹措军饷,官府下令将漕粮截留天津.  相似文献   

6.
清代,从东南地区运往北京、通州及边陲的漕粮时常由于漕船迟至、北运河不畅等原因被截留在天津,这些截留在天津的漕粮会在适当的时候再行转运.记载转运天津截漕过程的史料很少,雍正初年曾任兵部侍郎的李绂在其文集<穆堂别稿>中留下了一篇日记,详细记载了雍正二年转运天津截漕至通州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漕政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清前中期大力整顿漕弊 ,成效斐然 ;但到嘉道时期 ,随着吏治的腐败 ,国家控制能力下降 ,漕弊渐生 ,包括官吏的贪污、旗丁的勒索与被勒索、对百姓的浮收等等。嘉道时期漕弊的存在 ,为清代的漕粮海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事实上成为中国漕运制度废除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河南漕粮交兑地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后方确定在直隶小滩镇交兑,这其中既受到了自然环境变迁、国家漕运策略调整、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纳漕民众与运军的诉求,而兑漕弊端、漕粮交兑与区域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则充分体现了漕运在明代社会各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漕政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清前中期大力整顿漕弊,成效斐然;但到嘉道时期,随着吏治的腐败,国家控制能力下降,漕弊渐生,包括官吏的贪污、旗丁的勒索与被勒索、对百姓的浮收等等。嘉道时期漕弊的存在,为清代的漕粮海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事实上成为中国漕运制度废除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明成化八年河南漕粮按照依赋定漕兼顾运输难易的原则分派于除南阳、汝宁二府外的各府州县。后由于运输艰难,洽代把距离卫辉水次四百里以外州县的漕粮改派在了仪封、考城及河北三府。这一措施避难就易值得肯定。由于浮收严重和粮价上涨,北部州县漕粮负担大大增加,尽管如此,由于河南漕粮总数有限,所以漕粮负担仍在粮户承受力之内。  相似文献   

11.
金钱会是太平天国时期活跃于浙江南部的一个秘密社会组织.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金钱会的性质颇存歧见.从金钱会的领导骨干、会员成份、入会凭证、结社宗旨等方面来看,金钱会既不是"天地会的流派”,也不完全属于"教门”,更不是"农民的魔教团体”,而是一个为响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亦教亦会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以来,太平天国妇女问题都是太平天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史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学界围绕太平天国妇女运动的性质即是不是一场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讨论。总体来说,强调太平天国解放了妇女、实现了男女平等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呈显出一种非理性的不科学的态度。改革开放以后,否定太平天国妇女政策和妇女地位的学术观点越来越突出,大有替代前者之势。主张太平天国妇女政策具有双重性的观点则游移其中,似乎没有引起学界更大的争论和反响。太平天国妇女问题的研究要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应该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持续增长,但是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浙江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在耕地分布集中,生态环境较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土地流转比例较高等。但同时也面临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土地流转稳定性较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破坏,但这笔账不能完全算在太平天国头上,清朝统治者及其反动军队应负主要责任.太平天国有破坏,也有建设,不能夸大"破坏"的方面.那种认为太平天国只会破坏、不会建设及阻碍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太平天国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虽受到西方化的影响,但它仍承袭了中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的“奉天承运”、“改朝换代”、“太平救世”的变革思想模式。它固然对传统儒学和孔子进行了冲击,但实际上它又极力使“儒为己用”,援引孔孟儒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思想,为自己的教义宣传、政策宣传和专制主义说教服务。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出现了以湘军主帅曾国藩为精神领袖的反太平天国思想的联合阵线。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传统化的外显的应时功能被作了调整。传统化的逆反作用是清朝战败太平天国的化动因。  相似文献   

16.
盛泽在太平天国时期是一个户数达一万以上的大镇,也是太平天国与清军激烈争夺的据点,在太平天国时期,盛泽镇的社会联系十分广泛。盛泽镇作为一个社会舞台,充分展示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和太平天国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后期苏南浙江政权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后期在苏南和浙江的统治,一度被认为是所谓“农民政权封建化”性质的蜕变。其实这是一次“本土化”的过程,是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新思路。这一“本土化”进程不仅体现出太平天国后期政权建设更加理性与务实的倾向,也与天京朝廷宗教狂热势头相悖,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胞弟,著名湘军将领。他与乃兄一道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又同曾国藩一样,在治军、为官、处世、教子等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曾任浙江、湖北、山西巡抚和两广、两江总督,从政数十年,深谙为官之道。他执政期间的吏治思想既是对前人经验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太平天国在苏南浙江地区推行的所谓"着佃交粮"制是太平天国的创举.但实际上,太平天国苏福省、浙江省当局普遍实行的是着佃交粮与招业收租并举的政策,而且着佃交粮因为没有在产权问题上做出明确确认,不仅带有临时应急的特点,而且在理论上有诸多模糊不清之处.首先,"着佃交粮"并未改变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现状.其次,"着佃交粮"并未减轻佃农的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20.
新近发现的“前期太平天国崇阳县路凭”和“太平军中与天地会结义凭证”为目前有关太平天国资料中所不载,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