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莺 《武当》2012,(2):5
为进一步推动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丰富师生的武术文化生活,著名杨式太极拳名师赵幼斌先生应广西大学太极拳协会的邀请,于2011年12月22~25日在广西大学举办了一期中国武术段位制和传统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培训班。赵幼斌先  相似文献   

2.
<正>崔仲三,自幼秉承家传,4岁起就开始随祖父崔毅士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祖父严格教导下全面掌握太极拳、器械及推手。他继承了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意在其中的风范,是北京杨式太极拳嫡传之人,也是杨式太极拳宗谱载名的第五代正宗传人。  相似文献   

3.
路迪民 《武当》2000,(10):44-45
在深圳荔枝公园晨练队伍中,有一位太极拳名师,以传授“杨班侯太极拳”著称。“班侯拳”的传授场地,还有香港的一些学员每周前来学拳,这在深圳大概是少见的。这位名师叫苏学文,1966年生于杨式、武式太极拳故乡——河北省永年县,现任河北省永年杨班侯太  相似文献   

4.
王成芬  蒲怀树 《武当》2013,(12):I0004-I0004
2013年11月2日至11月6日,永年杨式传统太极拳85式培训班在重庆市渝北区绿色世界健身城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名家赵幼斌和第六代传人赵亮亲授。  相似文献   

5.
路迪民  赵廷铭 《武当》2006,(3):27-30
杨式太极拳祖师杨禄禅赴京授拳的历史。是杨式太极拳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主要一条,就是杨禄禅在瑞王府(或端王府)授拳之说,拳界对此还出现一些不同看法。近年来,我们就杨禄禅赴京授拳的历史,特别是瑞王府授拳之说,翻阅《清史稿》及《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等资料,对杨禄禅赴京授拳的脉络及瑞王府授拳之说法,进行了详实考证,诚望同道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14,(10):40-40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禄禅,当年三下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杨家的传统说法是,太极拳创自武当张三丰,后经数代传至王宗岳,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因此,杨式太极拳不是由陈王廷发明的“陈式老架”改革简化而来,是正脉承传的武当派武术。此外还有一说,即杨禄禅另得高人传授。上世纪持此说者,有宋志坚、贺洪明两位先生。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8.
6月26日~29日,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专程赶往革命圣地延安市和志丹县,为当地杨式太极拳学员和爱好者进行讲学和辅导。在两地共进行了4次集体的太极拳辅导,4次骨干推手辅导  相似文献   

9.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黄浩峰 《武当》2013,(10):8-8
受日本函馆太极拳研究会泽谷进会长邀请,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先生于8月10日前往传拳授艺,21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回国。此次授课共9天45个课时。普及班49人,教练员提高班20人,主要是函馆市和来自札幌在内的北海道各地的太极拳骨干。教学内容以传统85式杨氏太极拳、太极功法、推手和经典套路37式太极拳为主,还抽出课时教授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杨式太极拳初段位一段的单练和对打,提高了他们浓厚的习拳兴趣,亦对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蒋兴材 《武当》2011,(3):12-14
十二、杨式太极拳杨澄甫(1883~1936),永年广平府南关人,幼承家学,早悟太极之理,练就一身外柔内刚、棉里裹铁之纯正太极拳功夫。1925年公开出版《太极拳术》。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杨澄甫应馆长张之江之邀赴馆担任太极拳教员,在央馆第一批学生训练班伊始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及推手等。郝鸿昌著《原南京中央国术馆的概况及组织机构》和《中国武术百科全  相似文献   

12.
路迪民 《武当》2005,(1):26-29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大家普遍认为,是河北永年的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的拳,后经杨氏祖孙三代授拳于永年、北京及全国以至世界,太极拳才由此声名大振。然而,杨禄禅是怎样向陈长兴学的拳?学的什么拳?却历来有各种说法。本文试对各种说法加以分析,期望还以历史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2,(11):34-36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再加以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改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使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进行论述。杨式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期与普及期,杨式太极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进行传承。研究希望能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中国传统文化能借着太极拳这一载体发扬得更加广大。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9,(7):5-5
2009年5月下旬,在香港元朗天水围,由杨式太极拳第五代联谊会和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联合主办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论坛。海内外众多太极名家以及专家学者到会,深入研讨太极拳理法。论坛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太极拳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我国所有的文史武术史料中,也包括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提供的陈氏古传文献中,并无任何有关陈卜或者陈王庭创太极拳的说法。就是在此以后,除了唐豪、顾留馨出于“考证”之目的,和以陈鑫为代表的陈氏后人为了享受家族殊荣之心态,才共同创造了陈王庭创造太极拳说。然而,由陈家沟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杨禄禅而形成的杨式太极拳,和由赵堡陈清萍传给河北永年武禹襄而形成的武式太极拳,还有赵堡本系太极拳,以及由杨、武两家分支发展的各式太极拳、武当山本山太极拳和由武当山直接流传于社会的(此指未经王宗岳、蒋发之传递)各家各派太极拳,始终遵循源流的客观性,均宗武当山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这些说法均有翔实可靠的、相互印证的大量史料文献依据(作者在《武  相似文献   

19.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汪新华 《中华武术》2006,(11):29-29
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