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组成了中、美、日间不均衡的三角关系。日美之间是同盟关系,而中日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就一直是起起伏伏,时好时坏,日本是中美两国交往中都可以借助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亚太地区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几点看法江凌飞中美日三角关系是亚太地区多极化格局的核心层次.美日对华政策的走向以及中美日三角关系如何奠定,对我今后的发展关系极大。中美日三角关系形成的大背景导致中美日三角关系形成的大背景有三个:一是东西方对抗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态度问题是影响此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此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认识,而且也能够让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新中  相似文献   

4.
未来中日关系前景如何,要受多种因素影响。美国始终是中日关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中日那段悲惨的历史,不仅是对两国政治家的考验,也是未来中日关系能否顺利发展的试金石。新日美安保条约的出笼,是美日双方遏制中国共同心愿的晦涩表白。受综合因素影响的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绝不是平坦之路,麻烦和问题会越来越多,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建立于现实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日台关系,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客观地看,冷战期间以及结束后的今天,日台关系从属于日美台三角关系的格局并未有大的改变。同时,中日关系的大格局也影响着日本台海政策的调整。马英九执政期间,日台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会有大的改观,既中日关系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一如日美关系亦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偏离。因此,日台关系进入低调平稳的发展时期亦是历史当然。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经济三角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崛起,它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两岸经贸关系与中美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并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在中美台三角经济关系中,美台贸易与投资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美台经济关系似乎有弱化趋势,但若从全球分工新格局视角来观察,美台经济关系实质上并未减弱,台湾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只是在形式上变得更加迂回曲折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台商应对岛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大量投资大陆,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与中美经济关系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新三角经济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同步增长趋势,并对三边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台湾问题是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一个焦点。美日联手干预台湾问题的战略图谋在于共同遏阻中国的统一与强大。中国面临的中美关系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相互作用,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美国和日本将不会扮演积极角色,对此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要利用中美日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敦促美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和平统一奠定民意基石;同时,要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做好不得已时用“非和平方式”粉碎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二战以后,冻结了20多年的中日关系能够在1972年峰回路转,迅速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这与美国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对这一时期的美国因素从国际、国家和领导人三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深入阐释了美国因素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为当下处理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关系充满诸多变数的过渡阶段,中日双边关系也有发展变化,在影响中日关系变化的诸多因素中,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优先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国际关系中的经济科技因素明显上升等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平衡”律、安全利益至上原则等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作用的规律性东西始终对中日关系发挥着影响;日益明显的区域化趋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印美三角关系在亚太政治格局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对中印美三角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影响中印美三角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在新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必须对中印美的三角关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但由于两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美两国的抗战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产生了许多分歧与矛盾,对战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认真分析双方产生这些分歧与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是中国在亚洲外交中的重中之重,中日关系的亲疏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稳定。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交流历史、现状的介绍以及青少年交流带给我们的启示,来揭示民间外交对于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晴  张戈 《留学生》2013,(10):51-54
民间交往在当前中日关系中的定位及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海权时代海洋争端的加剧,中日关系中的问题又有所增加,用一句外交界的老话形容就是,“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双边关系当中最为扭曲、复杂、难解的特殊的关系”。中日之间的问题一旦产生,就很难简单地化解掉,基本上是在堆砌和累加上不断地加重两国关系的这种包袱。中日之间,一个是历史认识问题,一个是海洋争端问题,这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两者交替发酵就使两国关系起伏动荡,同时发酵就会造成中日关系,尤其是政府关系的严重倒退。当然也带来民间交往停滞,民意下滑,甚至对立、敌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背景材料】2006年10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胡锦涛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积极评价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进入新世纪,就在中日关系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迈进的时候,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安倍先生就任首相后,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温家宝在会见安倍晋三首相时说,最近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如何从美国这个大国的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如何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中美关系,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当选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揭开了美国发展新的一页。他的获胜演讲同样吸引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关系充满诸多变数的过渡阶段,中日双边关系也有发展变化,在影响中日关系变化的诸多因素中,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优先成为世界潮流,国际关系中的经济科技因素明显上升等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平衡”律、安全利益至上原则等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作用的规律性东西始终对中日关系发挥着影响;日益明显的区域化趋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上半期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较为特殊的一段时期,一方面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经贸纠纷接踵而至,中美经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在90年代即将过去的时刻,回顾和总结这一时期经贸纠纷的发展及其特点,吸取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将来更好地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经贸纠纷的政治化 所谓经贸纠纷政治化就是指中美经贸关系不时受到美国政治的影响并使经贸纠纷人为加剧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贸关系服从于政治目的,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首先,经贸纠纷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靶子”。冷…  相似文献   

18.
一年多来,中日关系一直在低谷徘徊,但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安全困境、大国地缘政治原因和国家实力因素是引起两国战略矛盾的主要原因。同时,中日间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又决定了中日关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种种因素表明中日关系已进入战略抉择期。在中日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之前,起伏动荡将是战略抉择期中日关系的常态。构建良好的中日关系,中国不仅需要决定性的实力,也需要卓越的智慧和勇气。  相似文献   

19.
李天义 《父母必读》2013,(1):132-133
这次我们没有约海外的妈妈写稿,而是采用了李天义教授从美国归来后写的一个小故事,和他对中美音乐教育的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家庭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可以思考在自己孩子的“学艺”之路上,能否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由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等差异,中美在多个领域存在冲突和对抗,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美国对中国产生了许多战略疑虑。为了避免中美陷入大国争霸的"修昔底德陷阱",更好地推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了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目标。中美的历史经验教训、利益共同点、所处的时代环境等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历史经验教训是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动力,国家利益需要是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动力,全球化多极化是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