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议论文为阅读理解的重点考查文体,命制议论文阅读理解题是有一定的"套路"的,现总结如下。一、论点方法:(1)题目;(2)开头(不一定是第一节,也可能是前几节);(3)结尾(不一定是最后一节,也可能是后几节)。注意:(1)题目提供的信息。(2)结尾处凡是表示希望、发出号召的句子均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3)议论文很少没有论点,一般不需要自己加以概括。二、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事实论据即作者在文中所举的事例,一般以名人的事例居多,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据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引用名人  相似文献   

2.
驳论文无非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要么驳论点,要么驳论据,要么驳论证;或者兼二驳之,或者兼三驳之。其主要目的是证明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为假,与此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为真。一正一反,相辅相成,而这些都需要技巧。这个技巧就是逻辑形式及其规律。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灵活地使用了这个技巧。下面就本篇反驳的内容及方法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作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课文注释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并加注「何(以)……为」一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我以为译成:「凭什么要攻打它呢?」更确切些。「何以……为」的形式,既不同于「何为」,与「何……为」也有差别。「何为」可译成「为什么(或干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对译为:「你为什么生在我家  相似文献   

4.
中华职业教育社擬有家事教育研究题目十余个,征求论著,为刊专号。予芜陋无似,姑就管见所及,略述下怀。言简意率,不敢多扰清听,是以谓小。按家事教育之种种研究都繋于所谓之「家事」。「家事」云何复在所谓之「家」。家事教育与民族复兴之关系,可以由轻而重,依次言之。  相似文献   

5.
《骄必败》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骄必败’。全文共八段。前六段揭露了骄傲的特征和表现,写得中肯、幽默、讽刺性和趣味性很强。这样写,为‘骄必败’的中心论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对骄傲的危害作深刻的论述该是顺乎自然的事了。但在第七段里只写骄傲  相似文献   

6.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列举一定的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述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一篇议论文通常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思想观点;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事实和根据;论证是议论文中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也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共同构成一篇议论文。  相似文献   

7.
湖北黄冈市 2 0 0 0年中考语文试题中 ,出现了一道让考生害怕的作文题———供材料写议论文。我市过去小作文题 ,要么不考议论文 ,要么考就把议论文的论点先指明 ,如 1998年写“一则议论片断” ,观点即“在荣誉面前骄傲 ,就会走向失败”。考生只要抓住观点 ,把已知的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拿来重新组合就行了。 2 0 0 0年的考题就大不一样 ,供给的材料虽然看得明白 ,但它包含的道理观点却让许多考生不明白。可见这类考题不光是考查作文能力 ,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考生做题的情况来看 ,暴露出了当代中学生思维上的严重缺陷 ,依赖…  相似文献   

8.
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因其答案的唯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有句话叫做"成也审题,败也审题。"以下介绍几种选择题型,以供参考。1.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有"最主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0.
作文如攻玉     
学生学习写文章,必须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从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把学过的写作知识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我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选几个学生已经做过的作文题目,让他们重作一次。当然,重作,不是无目的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去年,在学习了几篇论文之后,我总结了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出了一个题目:《小学教师有没有前途》,要求学生写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小论文。第一次写作,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正确的论点,肯定小学教师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但用来做为论据的事实却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如有的学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处断句为「……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查阅《教参》,是将「出无可奈何」译为「实在没有办法」。显然,「出」字未译。再翻翻其它资料,大多译为「实在出于没有办法」,而将「出」字译为「出于」(即「由于」之意)了。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出」字的义项;①与入相对,②发出,③拿出、交纳,④出产,⑤出现、显露,⑥超出、超过。「出」字动词,而不是副词。因而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题目与正文论述顺序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文中整体出现三次,首尾各一次,第三段一次。每次引用顺序不变,即「鱼跃」句在前,「鸟飞」句在后。这种论序,上下一致,并无问题。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题目,却是「鸟飞」在前,「鱼跃」在后,二者之间虽然是并列关系,可以易位而用,换后句意也不会发生变化,但这样一来,「鸟飞鱼跃」题序与正文「鱼跃鸟飞」论序就不相吻合,显得结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有一段孟子与齐王的精采对话: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从引文可知,这一段文字完全记叙孟子与齐王的对话,书面上用「曰」字分别引出二人的淡  相似文献   

1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各种选本,将「辅三秦」释为「以三秦为辅」、「以三秦为辅翼」、「拱卫三秦」、「以三秦为畿辅」等;将「城阙」释为长安。今年第一期《文学遗产》发表丘良任  相似文献   

15.
议论文是初中三年级的同学在学习记叙文、说明文之后接触的又一文体。人们在生活中 ,对周围的人和事、对所见所闻 ,往往都有一定的看法和主张 ,把这些看法和主张及其理由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就是议论文。要学好议论文 ,首先要了解它的三要素 ,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学习时要会思考三个问题 :①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②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运用了哪些论据 ?③这些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 ,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より」与「何より」都是日语中经常出现单词。「より」有两种词性:副词、格助词。「何より」是由「何」和「より」组成的短语。对于「何より」中的「より」的词性,一般认为是助词。有的甚至明确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格助词。那么「何より」中的「より」究竟是什么词性呢?此文作者综合了各家关于助词、格助词、副助词的说法,结合具体的例句,通过分析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助词但并非格助词,并且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其实是一个副助词。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18.
鉏耰棘矜     
课本注:「鉏,同「锄」。耰,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同「戟」。矜,戟柄。」这里仅对「棘」的解释提出异议。「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贾谊以「鉏耰棘矜」与「钩戟长铩」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非銛」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一般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这是现在通行的说法。笔者认为,议论文只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论点和论据。有时根据需要,在论据的后边还要写上一段结论。完整地说,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是论点、论据和结论,而其基本要素则是论点和论据。论证虽在议论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它包含在论据之中,不能与论点和论据并列。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叫要素。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由一段文字组成的,这属于结构要素。所以,从结构上来看,只要有论点和论据,就能构成一篇议论文。例如:  相似文献   

20.
总的来说.近年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以对所选议论文内容的阅读理解为根本.尽可能减少对议论文知识的考查.即使有这样的题目.也会以灵活的形式出现.如考查对论点、论据的了解.不是直接考查.而是以补写论点或补充论据的形式考查.即变知识性考查为思维、能力的考查.从具体的考点考查来说,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考查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