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班主任的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尤其是学困生更令人头疼。而学困生的转化恰恰又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环节,影响着班集体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在教育实践中,我试着走进学困生的心灵,架起一座转化他们的桥——明原因、指目标、多赏识,使他们沿着这座桥顺利地从"后进"走向"先进"。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介绍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是允许学生"出格"的地方。作者举例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位于美国麻州剑桥市,后者的学生每天进出都要经过一座叫"哈佛大桥"的桥。这让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大为不爽,多次要求重新命名,却始终无法如愿。于是,一位学生想出了一个"出格"的办法来"收复"大桥。他选定一个日子,纠集了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身体来重新测量大桥的长度。他一次又一次地躺下来,从桥头到桥尾,看看这座桥到底等于他身长的几倍。最终,这座桥拥有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长度记录,也成了它最值得一看的景观。人们经过这里时,想起的无不是这种创新度量衡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我象工程师那样心灵手巧也有人说我象园丁那样辛苦勤劳如果要准确地描绘我的形象最好是把我比做一座“桥”历史的重任压弯了我的膜我成了架在学校和社会的桥承受着四化列车的负荷重重脚下奔腾着亿万人才的流水滔滔我的那一头连着昨天—过去的黑暗、苦涩我的这一头连着明天—木来的光明、欢笑我教育学生懂得过去,知道将来难道我不是一座承先启后的桥我的那一头连着英雄—何等高大我的这一头连着孩子—如此娇小我的职责是把孩子送到英雄的彼岸难道我不是一座飞架历史长河的桥的确,我是一座桥理想和命运把我铸造也许我有一天会摧折在历史…  相似文献   

4.
一、从七桥问题看“智力图象” 18世纪东普鲁士有个城市叫哥尼斯堡,全城由七座大桥将河的两岸和河中的两个岛屿相连,如图1所示。在岛上有一所哥尼斯堡大学,每当傍晚,学生们在这七座桥之间散步,他们热衷于这样一道难题:一个散步者怎样才能一次走遍这七座桥,并且每座桥只能走一次,最后又回到出发点?这就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同题。这个问题看起来不难,可是,大学生们始终达不到目的。于是有人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1707—1783),请求帮助。欧拉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欧拉是如何解决七桥问题的呢?关键在于适当的抽象。他把岛和陆地设想成一个点,把桥设想成一条线,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形,简记  相似文献   

5.
抓住我的手     
邓星 《高中生》2010,(4):61-61
小女孩和父亲要过一座桥。 父亲有些害怕,于是他要求小女孩:“甜心,抓住我的手。这样你就不会掉进河里了。”  相似文献   

6.
遥夜     
<正>我似乎不能上这高而危的石桥,不知是哪一个长辈曾用嘴巴贴着我耳朵这样说过:"爬得高,跌得重!"究竟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我实不知道。石桥美丽极了。我不曾看过大理石,但这时我一望便知道除了大理石以外再没有什么石头可以造成这样一座又高大、又庄严、又美丽的桥了!这桥搭在一条深而窄的溪涧上,桥两头都有许  相似文献   

7.
[背景]18世纪在哥尼斯堡城(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岛和河岸连接,如图1所示。城中的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一个图论问题。CAABCD B D图1图2图3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人们始终没能找到答案,最后问题提到了大数学家欧拉那里。欧拉以他独特的洞察力很快证明了这样的走法不存在。欧拉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既然陆地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不妨把图中被河隔开的陆地看成A、B、C、D4个点,7座桥表示成7条…  相似文献   

8.
遥夜     
<正>一我似乎不能上这高而危的石桥,不知是哪一个长辈曾像用嘴巴贴着我耳朵这样说过:"爬得高,跌得重!"究竟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我实不知道。石桥美丽极了。我不曾看过大理石,但这时我一望便知道除了大理石以外再没有什么石头可以造成这样一座又高大、又庄严、又美丽的桥了!这桥搭在一条深而窄的溪涧上,桥两头都有许多石磴子;上去的那一边石磴是平斜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我手写我口"的实践,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之间的聊天,那真是高谈阔论、风生水起。可是他们写的作文却是那样的惨白无力、空洞无物。于是,我尝试在孩子们的"说"和"写"之间搭一座桥——口头作文,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口头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倾诉,成为自己真情的表露?我的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微言教育     
贺华义 《学子》2013,(9):87-88
继我的个人教育博客、教育论坛之后,我在腾讯又开始了"教育微博"——每天播发,主要话题仍是"教育",自由且责任,理性亦感性。微言教育,渐渐成了我教育生活中很重要、很有意思的组成。平日里,工作繁忙,难有很集中时间。于是,我选择了可以随时关注、随时传播、随时播发的微博。这样,让头脑保鲜,让我每天都对教育充满着热情和敏感;及时地记下一些教育灵感;结识一批新的有教育梦想、教育情怀的人,打开了另一  相似文献   

11.
"到这座山上唱那首歌"被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育本心、角色意识和教育行为渗透到我的教育人生中,对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课程死板、课堂沉闷、教法单一、学生学习生态扭曲、人生空间窒息、生命智慧枯竭的对抗就成了我职业生命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苦口婆心教育,结果却不甚理想,于是得出"现在的孩子真难教"的结论;学生遇到困难,老师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学生不仅不感激反而疏离老师,于是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假如说是教师的教育有问题,教师会非常委屈,难道学生犯了错误我能置之不理吗?难道学生遇到困难我不该关心吗?难道我为学生负责任错了吗?  相似文献   

13.
我从1992年起,探索了用笔跟学生谈话的方法,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我跟学生的笔谈无所不包,而且我总以平等的态度、商量的语气跟学生探讨问题,交换看法,因此,有些学生就在笔谈中称我为他(她)们的“朋友”。我在笔谈中这样回答:  相似文献   

14.
经常听一些老师教《桥》一课,多数老师按照"认识桥的种类——猜测桥的承受力——测试桥的承受力——得出有关结论——设计各种桥"的流程进行,教学时直奔教师心中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测试各种桥的承受力大小。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是否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呢?我们知道,远古的时候河上并没有桥,偶然一棵树倒下去搭在河上,动物从树干上爬过去,这大概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座桥。人类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开始模仿这棵树木,于是就出现了独木桥,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时,欧洲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现今叫加里宁格勒,在波罗的海南岸),那里有七座桥(如图1).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到两岸、河心岛、半岛上一览风光,于是提出这样一道难题:一个散步者怎样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更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和学科知识的进步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课改的深化,教学中对学生自主能力和互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单调的灌输课堂逐渐开始往有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本文笔者将根据自身经验,就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构建这样一座"互动之桥"做一些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曾经听到过学生作文课上这样沉重的感慨。学生的这句感叹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引发了我对作文教学的反思。于是,我积极进行作文评语的创新,融注赏识激励的教育机智,用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真诚而热情的激励学生,用鲜活的评语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一、从欣赏出发,利用"情感效应",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爱,是教育之源",一切教育都应从欣赏开始。学生中不免会有"困难户",他们或由于  相似文献   

18.
趣桥历险     
刘淳 《生活教育》2011,(7):68-68
“解散——”教练员一声令下,同学们齐声欢呼,三三两两奔向眼前的各座趣桥。我却一下没了主意:先玩哪座桥呢?无论哪座桥,对生性胆小的我都是极大的挑战啊。尾随蒋恬若和朱乙璇来到一座桥前。这座桥是由近二十块吊着的木板连接而成的,每块木板的两端各用一根铁索吊在半空中的一根横杆上,因此这座桥被称为“秋千桥”。此时,已有几位先行者登上了桥,他们晃晃悠悠,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赵州桥》时,想老课新教。于是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即让学生发挥想像画一座未来的桥梁,并说说自己设计的桥有些什么特点。我是想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唉,作业像一座很难爬到顶的山,当我做完了一些作业,山就会变小,但不久,这座"山"又变大了,于是,我又吃力地往上爬.作业是永远做不完的,我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我多想作业这座"山"越变越小,直到没有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