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文气"说创始于公元二世纪三国时期魏帝曹丕(187—226年),在他的著名文学理论专著《典论·论文》中,明确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体"即文气所代表之文章主体——作者。文章气质清浊,全由作者气质之清浊所决定,勉强  相似文献   

3.
曹丕的"文气说"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等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内在气质。"文气说"崇尚豪放之气,这与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的时代,"文气说"冲击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历代文论家对“文”“论”做了论述。孟子“养气说”的“浩然之气”是从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而言的。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是把“气”区分为“清”“浊”二体。刘勰从他的《文心雕龙》中的《养气》、《风骨》、《神思》、《体性》、《明诗》、《隐秀》等篇里“气”的基本含义中,引伸出“养气”、“志气”、“齐气”、“逸气”、“异气”、“清气”、“秀气”等词义。苏辙认为文章的气势在于作者后天的修养等等。  相似文献   

5.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文气”说,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气”。以“气”说“文”,既是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又是指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的“气”。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文学作品才能达到个性化,才具有充沛激越的感情,获得壮美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论“气”     
“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普遍使用的重要范畴。由“气”过渡到“文气”,“以气论人”为其奠定了基础,“养气”说为其架设了桥梁。隋唐以后至明清,对“文气”的使用,总的趋势是沿袭着曹丕、刘勰、钟嵘所确定的涵义。作家之“气”一旦灌注于作品之中,便使文章具有内在的逻辑、情感力量。它在创作中表现为一股行文的气势,一种潮奔泉涌般的才思。曹丕的以“气”论文属风格论体系,韩愈的以“气”论文属创作论体系。苏轼的“气”是指一种至大至刚、发扬蹈厉的进取精神,刘大魁则把“气”与“神”联合起来,提出以音节求神气。  相似文献   

8.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美学思想张钧孟子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性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的美学思想与哲学伦理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提倡“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实现人格美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文论、诗论多言“气”。曹丕首揭“文气”说,此后刘勰、钟嵘沿用之,并有所发明。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宋代苏辙主张为文养气,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槐提出“神气”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文气说”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中。并将文气区分为清浊两类,在文学品位问题上与西方的生命文学论有可比之处。他对创作主体生命个性的崇尚和对文学生命价值的重视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批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曹丕.他说:王粲长于辞赋,徐斡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平杂以嘲戏.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有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相似文献   

13.
对“文气”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回归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文气说”的产生可上溯至中国古代哲学里诸多诠释“气”的文字材料,大致归类为“天之气”和“人之气”;以孟子和庄子分别为代表的儒道二家的气论,共同影响了气论的后续形态发展;“文气说”最终由曹丕提出,发展成为一个包容万象而又有所侧重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14.
"文气说"是曹丕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对古代"气"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作家的情感、独特精神气质的外化和刚健遒劲的风力气骨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心理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论中常提到文气,它包括文章的特色、气魄、风格等,而这些又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才性、学识、习惯、意志等决定的.气质、意气等的形成,有的认为是“天赋”,有的认为主要是靠后天的学习锻炼;对于文章的气,有的认为以气魄、气势为主,有的认为以理为主,有的认为以神为主,但都一致认为为文必须有气.本文从最早提出文气之说的曹丕开始到南朝刘勰再到唐宋韩愈、李德裕等,引述分析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气的见解,理出了从“文以气为主”说到“文以理为主”再到“文以神为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论“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就是说,作家之气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清俊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这显然是风格论。而韩愈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直接还是间接论“气”,多是创作甘苦之谈,是创作前思想艺术准备的问题,属创作论体系。如果  相似文献   

18.
呆气     
我们寻常大概都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是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决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也不肯干。试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呆气的十足表现吗? 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  相似文献   

19.
曹丕的"文气"说,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气".以"气"说"文",既是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又是指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的"气".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文学作品才能达到个性化,才具有充沛激越的感情,获得壮美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1 什么是文气?对这一范畴,有谓文气是才性气质论者,有认为是作品风格论者,有认为是行文气势论者,有认为是语气音节论者;台湾学者还从“文气”中析出了“民族性”的意谓,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从某一侧面接触到了“文气”的内蕴,但我总觉得尚有意犹未足之感。研究者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角度,这就是文气论也是艺术本体论,它着力标明的是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文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美学范畴,对于它绝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也许“文气”一词本身并没有准确概括、反映出它所拥有的丰富内容。因为“文气”二字,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被人认为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气”,实则这一术语是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中凝缩而来,而曹丕原意更偏重于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