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父亲的四十余封信。这些信距今已有多年了,信纸已然发黄,笔迹也因岁月的潮气浸袭而变得模糊不清。从考上师范到参加工作,我的人生轨迹便被界定在城市,而父母却自始至今都扎根在那山青水秀的乡下。于是,信便成为我和父母感情交流的纽带。父亲隔三岔五地给我写信,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三封。第一封信距现在已经9年了。那时我刚考进师范,第一次一个人远离父母在外生活,感觉很不适应。收到父亲第一封家信时,压抑的思乡之情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上心头,泪水也止不住地越擦越多。父亲的信中有一段话对我感触很深。他说:“孩子,我首先要告诫你不要想家,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你既然已经选择了当教师,  相似文献   

3.
坐车     
父亲好不容易进一次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后,又打的去一处风景区玩。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了司机20元,就说:“坐一阵车怎么要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从风景区出来后,父亲不肯坐车了。从风景区到家有10公里,走回家那还不得累死?我还是叫了一辆的士。父亲见我不听他的话,就生气地自己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司机说最少要25元。我预先付钱给司机说:“等一会儿见到我父亲,你就说只要两块五毛。”司机问我为什么要骗父亲,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他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司机愣了一下才说:“好吧。”司机把车停到父亲…  相似文献   

4.
黄小平 《阅读》2007,(3):13-14
一日,父亲拉着一板车沉重的钢管来到一个陡坡下,不禁望而却步。心想,靠他一个人拉上去肯定不可能,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父亲为难之时,一个热心的过路人走了过来,笑着对父亲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来帮忙,父亲心里便增添了底气,力气也上来了。  相似文献   

5.
张永权 《阅读》2007,(10):4-5
作为一名作家,我写了一些书,但却经历了从撕书、读书到写书的过程。我出生在四川一个叫石桥溪的贫困山乡。父亲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一天,父亲外出巡医,我就约了几个小朋友到家里玩。我们打开  相似文献   

6.
剩下半碗饭     
王韭 《阅读》2014,(Z6):22-23
<正>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  相似文献   

7.
谢倩霓 《阅读》2014,(10):4-5
小时候,我最爱干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每逢星期天,我都会挎着一个草筐,兴高采烈地去打猪草,并大声对家里人说,我去打猪草了,好像很勤劳的样子。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往草筐里塞一本书,一溜小跑出门了。如果专门抱一本书去河边,那会遭到父亲训斥的。这个样子,容易让入误认为是游手好闲。在父亲眼里,我读的书都是些闲书,要是我打猪草,那就不一样了,既帮家里干了活,自己又满足了读书的欲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8.
无声的父爱     
冯人乾 《阅读》2008,(6):25-25
年幼无知的我不知在何时变得善于理解,理解一个人的眼神,理解一个动作,理解什么叫父爱。我的父亲,他不善言表,但我已用心体会到了他对我的那份于无声中的爱。  相似文献   

9.
安武林 《阅读》2014,(38):4-5
小时候,我最爱干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每逢星期天,我都会挎着一个草筐,兴高采烈地去打猪草,并大声对家里人说,我去打猪草了,好像很勤劳的样子。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往草筐里塞一本书,一溜小跑出门了。如果专门抱一本书去河边,那会遭到父亲训斥的。这个样安子,容武易让人误认为是游手好闲。在父亲眼里,我读的书都是些林闲书,要是我打猪草,那就不一样了,既帮家里干了活,自己又  相似文献   

10.
太郎蟋蟀     
今西祐行  张国强 《阅读》2015,(14):11-12
我记得这大概是二年级或者三年级时的事情。因父亲工作的关系,我曾经在山里的一个小学校里上过学,这个学校十分僻静。确实是个小学校,走廊和教室之间用纸隔扇隔开,操场只不过是把土路加宽的那么一个场所。做体操的时候,经常能听见牛的叫声,牛一边叫着一边拉着车子走去。邻村的小学生们嘲笑这个学校,说什么:这是纸糊的学校。我们班里有个非常淘气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太郎。太郎是班里的孩子王,十分神气,然而对于我这个从城里来的伙伴却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章 《阅读》2006,(11):4-5
今年是父亲张天翼诞辰一百周年。我无法想象一百岁的父亲是个什么模样,但他七十九岁去世前,永远刻在他脸上的灿烂阳光般的笑容,像印在我心里,令我终生难忘。父亲总是从心底里发出畅怀大笑,笑声会感染周围所有的人。幽默乐观的性情,伴随父亲一生,这与他的父亲——我的祖父对他的影响教育分不开。据父亲回忆,祖父是清末进士,曾被选为江宁知事,“是个诙谐的老人,爱说风趣的话。待儿女像朋友。”(张天翼:《我的幼年生活》)而且祖父受了当时进步书报杂志的影响,思想很前卫。父亲二十几岁时,常来往于上海、南京、杭州,以写作为生,并以此赡养祖父母…  相似文献   

12.
曹明法 《阅读》2010,(4):13-14
台湾作家林清玄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儿。有一次,干活累了.他跟父亲坐在田埂上休息。他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远处出神。父亲看见他这个样子,问他想什么。他说:“等我长大了,不种地。也不上班。”“那你干什么?”父亲问。  相似文献   

13.
父亲是个戏迷。那时候,我们全家住在大山里。从我家瓦片沟到黄龙县城石堡镇,要翻过一座大山,步行三十五里。父亲到县城赶会,如遇上有灯戏,父亲便一定会听。等戏散场,大约在夜里12点左右。父亲再步行三十五里,从县城赶回家,常常要到天麻麻亮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在县城听灯戏,家里却遭了贼。山里的穷人家,家里没有一丁点儿值钱的东西,贼只好作罢。东西虽未丢什么,可把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吓了一大跳。受了这场虚惊,父亲便很少听灯戏了。可父亲爱戏的兴趣并没有减。他常常从县城的书店里,买回一大摞剧本。什么《铡美案》《三滴血》《玉堂春》《穆桂英挂帅》等唱本,父亲都让我读给他听。那时候,我才上小学。唱本上有些字,我还认不全。但父亲让我读,我却不敢违抗,只好读给他听。遇到不认识的字,只好支吾过去。父亲不识字,也不追根问究。那时,父亲只知道剧本的大意就行了。剧本越读越多,剧本的情节紧紧地吸引住我,特别是那些唱词,大多经过千锤百炼,言极简而意深长,每读到这里,我都激动不已。这时候,我会一连读数遍,直至背下来。后来,我能述说许多剧本故事,背诵许多剧本唱段。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让学生写作文。我由于从小受戏剧文学的熏陶,编写故事和描写事物...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很大反响;有的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艾青一九四一年写的长诗《我的父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我的父亲》是一首自传色彩很浓的抒情诗。作者以“我”和父亲的关系,采用横向多侧面和纵向的多层次相交错的手法,描绘了父亲——处在动荡时代而要固守他那永世不变的王国的可悲下场,同时写出了“我”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抒发了作者追随时代而前进的战斗豪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感情炽烈的好诗。对于我们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认识“父亲”所处的时代风貌以及那些顺从潮流却又回避冲击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以前曾看过晚清学者俞樾写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富翁的儿子问老师:“‘一’字怎么写?”老师说:“一划。”“‘二’字怎么写?”老师说:“二划”。“‘三’字怎么写?”老师说:“三划”。他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字是这样一划一划地连下去的!”这时,他父亲正好要聘请一位能抄抄写写的人,他连忙阻止:“何必要花钱雇人呢?这事儿我完全可以干好。”他父亲听了当然很高兴。一天,他父亲要他写请柬请一位娃万的人来做客,等了好久.他也没写好。他父亲几次派人催他,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大学     
高冬梅 《阅读》2014,(Z6):24-25
<正>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生日     
今年是父亲57岁的生日,说起来没有什么值得特殊庆祝的,因为老人们都很重视整岁的生日。父亲这几年的生日都是全家人一起去外面吃顿饭,虽然饭菜一般,但是大家在一起也很开心。今年我想带父亲去吃顿好的,一是因为今年我挣钱了,二是想起了以前获得奖学金时曾经带奶奶去新侨三宝乐吃牛排  相似文献   

18.
父亲节     
蓉蓉 《阅读》2013,(11):48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3rd Sunday of June)是父亲节。美国华盛顿州(Washington)的多德夫人在1909年首先提出了设立"父亲节"的提议。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第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die)。父亲斯玛特先生在华盛顿东部乡下的农场(farm)里独自养大了六个孩子。多德夫人成人后意识到她的父亲一个人养大  相似文献   

19.
墓包的呼唤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年暑假我就毕业了,将和我的同学们一起走上工作岗位.我已下定决心,回我的家乡—悠悠的滦河边工作.可是在大一的时候,我还不这么想,因为家乡太贫穷,太落后,直到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才使我改变了想法.  相似文献   

20.
顾敬炎 《阅读》2007,(6):1-1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时,读书是一种不敢梦想的奢侈。但因为父亲是语文老师,所以,我比很多的同龄人都幸运——父亲偷藏着很多的书,使得我在浮躁的世界里能独享丰富的精神食粮,给灵魂以一片宁静。阅读,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理想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