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学中的解题条件主要有临界条件、隐含条件和理想化条件等 .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 ,谈谈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临界条件 ,提高解题能力的问题 .临界条件是在临界状态中体现出来的 .当一个物体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化到另一种运动形式 ,或从一种运动状态变化到另一种运动状态时 ,就一定存在两种运动形式或两种运动状态的分界点 ,这是一个起着承前启后的特殊状态 .此时物体同时具有两种状态的性质和特点 ,可谓是亦此亦彼 .从哲学上讲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而临界状态正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 .在物…  相似文献   

2.
神经肌肉接点(myoneural junction)是躯体运动神经未消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机能联系部位,在人体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教科书中讲到此结构时均提到“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这一概念.但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在各类教科书中的描述却不尽相同,一般地.组织学及解剖学教科书是在讲述神经未梢的形态学结构时提及此概念的.其描述基本为:运动终板是躯体运动神经未梢的卵圆形板状膨大[1、2].不同的生理学教科书则基本有以下两种描述方法:其一是.与躯体运动神经未梢相对的持化的肌纤维部分称为运动终板一另一种描述方法则是.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为运动终板.从形态学角度不同学科及作者独立地定义运动终板的内涵显然是可以成立的,但人体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是生物学及医学的一部分极其重要的基础内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密切.且神经肌肉接点或突触又是生理学中有关生物电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它们在整个生理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从几门课程有关运动终板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程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显然.如上的定义方法会给学生学习或阅读参考书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我觉得有必要统一在有关课程中关于运动终板的定义.谢灵顿(sherrington)最早给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特殊结构下了定义.称其为突触.在生理学上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衍生出的“运动化群落”概念出发,以“运动之乡”为典型代表群落,揭示出“运动化群落”存在的深层意义与价值。在运动化发展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市场化需要的特殊时期,探索“运动化群落”概念衍生的意义及期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析“运动化群落”有序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我国运动化的民族性与可持续性发展都起着方向上的引导与理论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下面以如何讲好数列极限的概念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问题.1.课前:既要认真分析教材,又要具体分析学生数列极限概念是高中阶段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其主要原因有两个:1.1“无限概念”的理解;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注意过无限的数学模型,更没有无限变化过程的实践.可是在数列{a_n}的极限是A的定义中,恰巧有两个“无限”,一个是“自然数n无限增大”,另一个是“a_n无限的趋近于A”.而这两个“无限”又是数列极限定义的核心.学生对无限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是极限难学的原因之一.以前学生接受的是有限的过程,而人们为了认识某些客观事物的本质,必须把它们放在无限的过程之中,才能完成这个认识.这就需要老师的诱导达到思维上的一个飞跃.1.2 学会和理解用数学语言描述无限: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存在,没有有限也就没有无限.定性地“描述”a_n无限趋近于A,必须借助于“任意小的ε>0,总有|a_n-A|<ε”的数学语言.这样的数学描述,将数列极限定义的“两个无限”的表述的准确、清晰.学生不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列极限的“两个无限过程”是极限难学的原因之二.鉴于上述原因,在备课时必须把握重点,除着重分析好这两个无限的过程外,还  相似文献   

5.
牛顿第二定律F =ma给出了力与加速速度瞬时作用关系。质量m的质点在恒定的外力作用下加速度恒定 ,在变力作用下加速度是变化的 ,因而运动性质也是变化的。高中教学中对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从概念建立到定量计算都作了较完整分析 ,而对在变力作用下的直线问题 ,却没有展开论述 ,而教学中又常常不能回避这一问题 ,针对教学中的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变力作用下的直线问题 ,有利于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道德"概念的历史回顾--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道德”概念 ,从古希腊到现当代 ,人们分别从人的本性、自然法则、理性原则、城邦秩序、美德、人的心理机制 ,行为规范、社会调节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回顾这些对“道德”概念的思考 ,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和把握 ,也有助于现实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关于爆发力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发力”是运动科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经常用到,也有学者对此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目前人们对爆发力的应用关注很多,对爆发力这个概念本身却缺乏理论的共识,对爆发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通过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试图引起人们对爆发力的探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达成某种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并对两种语言被动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两种语言动词概念化方式的系统差异,证实了英汉两种语言被动结构的差别是由两种语言的动词概念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时代或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觉得地球正在“变小”,时间正在“加速”。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地球村”。“地球村”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概念,其内涵正在演变和拓展。怎样做才能成为“地球村”村民,从基础教育这一视角切入,笔者认为应努力向学生渗透如下四种基本观念:——确立“屹立东方”的观念。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国,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仅仅是到了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环境的关系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尤为关注的问题。而今,科技文化与环境文化作为两种独立的文化系统,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却似乎仍然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科技文化中的三个层面为切入点探讨其与环境文化之间宏观层面的联系,进而揭示两种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学专业术语中,人们往往将煽情新闻与黄色新闻概念等同起来,然而从美国大众化报刊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在分别考察了上述两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在词源、出现时间上均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比较分析二者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下大众媒体中煽情新闻与黄色新闻现象,拓宽新闻学视野。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学习?百度名片上说:“(1)学习是指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这三种不同的定义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习的本质。在中国古代,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语》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学会,“习”是不断练习。那什么是学习方式呢?“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学习要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和阿伦特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世界”概念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的“世界”概念受到了早期海德格尔的很大影响,但在其后来的思想著述发展出了独特的思考方向。从两位思想家对“世界”概念的不同理解入手,考察“世界”概念含义的转变路径及其原因,并说明这种转变所指示的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体育基本手段概念的认知,既关乎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也涉及人们日常的体育实践活动,而现实中,相关概念的使用颇为随意和混乱,这不利于理论探讨的深入,也给学术交流带来了困惑.澄清概念理解上的误识,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完善体育学科的概念系统,推动学术研究,正确指导体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辩证法原理与文献资料法,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意识的发展学说为指导,深入探究了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厘析了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三个概念在发生学上存在从自在到自为,从自为到自在自为的逻辑演变关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三个基本手段的本质属性及特征逐渐显现,它们与体育构成了各自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体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体育运动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在各种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体育运动传播过程中又产生了跨文化的种种运动项目理念,这些理念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凝聚、升华,形成了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自觉遵守的原则,因此,它对运动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篮球运动从美国传入中国已百余年,然而至今中、美篮球理念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造成我国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停滞不前的深层次的原因。“英雄主义”和“团队精神”是美国篮球理念形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中,依靠具体的事物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就是隐喻.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人的思维联系紧密,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理解语言中隐喻的方式.当代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突破了词汇层面的束缚,深入到了语法层,语法隐喻的概念也随之诞生.语法隐喻就是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达相同的语义.语法隐喻在学生的二语写作习得中也有很大的帮助,将其引入到学生的写作习得中,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本文将从语法隐喻出发探讨其在提高留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乐府与汉乐府之间的联系,论者们各抒己见,谈了不少看法。有的认为,新乐府诗人在汉乐府中“吸取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并理解、掌握和运用“乐府民歌中的进步的创作方法”。有的说,“由不自觉或半自觉的学习到成为一种创作原则……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还是愈来愈显著的”。意谓元白“为事而作”的创作是更自觉地学习汉乐府的“缘事而发”。持此论者进一步认为,汉乐府“有时在诗的末尾揭示出写作的目的,这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章显志’也有所启发”。还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20.
郭象的“独化”论是关于宇宙本体问题的玄学理论。一方面 ,它把王弼的无形无象无名的“无”这个一般、共相下落到了具体事物身上 ;另一方面 ,它又将裴的“群有”这一个体之有(存在 )提升到了本体的地位。表面看来 ,“独化”是比较简单的概念 ,因为它表征的是每个个体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但实际上 ,它揭示出 :正是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却现象、显现、暴露了其所以如此存在的本质、本体。因此 ,郭象的“独化”范畴具有现象性的哲学性质 ,它与时间就有了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