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清新刑律》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刑法典,也是清末法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参与起草了这一刑法典,以后又起草了民国初期的《暂行新刑律》,前后共在中国工作了十年。他能在中国长期工作,是因为它深谙现代刑法学、学会了中文、与沈家本配合默契。在清末的礼法之争中,冈田朝太郎站在"法理派"一边,并用现代刑法学理论批驳了"礼教派"的一些观点。《大清新刑律》主要吸收了日本、德国刑法的内容,礼法之争实为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争。  相似文献   

2.
儒家所说的"礼",一般指的是社会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所体现的精神主旨是"德";"法"主要指的是律令或刑法,与"刑"意义相近.儒家坚信,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礼"与"法",二者共同对社会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儒家所坚持的原则是:(1)礼法并施,德刑兼顾;(2)礼先法后,德主刑辅;(3)以礼入法.德刑统一.  相似文献   

3.
罪刑相当的刑法思想不仅存在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之中,而且也是中国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是继墨子之后较为详细地论述该思想的思想家。荀子的罪刑相当思想的完整表达是"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他从报应主义、目的主义与政治效果三方面论述了罪刑相当思想,认为只有"刑当罪"、尊礼以为道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效果——德治。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的先贤圣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与刑事惩罚的关系,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刑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涉及如何确定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问题.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儒家刑法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者倡导的重道德教化、礼刑并用、德主刑辅、慎刑恤刑等一系列刑法思想,对当代中国预防惩治犯罪,构建和谐刑法,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6.
杨度在礼法之争的最后关键时刻,毅然支持法理派沈家本制订的新刑法,并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认为家族主义及其法律是造成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以家族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清朝旧刑律与立宪宗旨不符:沈氏的新刑律依据国家主义,符合宪政精神,应予通过。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具有冲击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步作用。这是他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和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杨度在礼法之争的最后关键时刻,毅然支持法理派沈家本制订的新刑法,并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认为家族主义及其法律是造成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以家族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清朝旧刑律与立宪宗旨不符:沈氏的新刑律依据国家主义,符合宪政精神,应予通过。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具有冲击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步作用。这是他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和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一武术礼仪教育的表现形式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  相似文献   

9.
“法轮功”是反政府、反社会的邪教,应依法取缔。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因素,礼法并用,德刑并举,德礼为主,刑法为辅,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从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历史公案及知识阶层的人参加“法轮功”的现实情况看,崇尚科学也存在着一个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接合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理论,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礼在管理实践中即是礼治,由礼治走向仁政,以礼为主,礼法结合是古代管理社会的最基本模式,且对现代社会管理恩想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诉讼案件剧增,中国已提前进入诉讼社会.这在刑法领域又集中体现为犯罪率的急剧攀升,监狱人满为患.尽管造成当下犯罪率攀升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犯罪观与刑罚观的错位以及罪刑模式的失当,则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有给予重新定位之必要.其中,重视积极的一般预防、重新定位犯罪本质和强化限制性刑法解释就是诉讼社会下刑法理论的基本样态,这又带来了严格控制犯罪圈大小、强化犯罪级别划分和重视二元化犯罪模式之刑法转型.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与当代刑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思想的产生首先是基于长期历史形成的人类自然亲情关系,其次也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且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所承认。从根本上说,它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弱怜悯、关切的人道精神,并且也符合刑罚思想的谦抑原则,应当在我国的刑事立法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未遂教唆是否具有可罚性,一直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从犯罪的本质出发,确定共犯的处罚根据和共犯的性质,明确教唆故意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行为客体的侵害,还包括导致正犯受刑罚处罚的状态;进而分析出未遂教唆侵害正犯的法益,理应受到刑罚处罚,这对本争论的解决具有法学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罚体系中的核心刑种,是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刑种之一。但有期徒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刑事法律的特殊性,不在立法上规定,司法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对有期徒刑在立法上应从提高有期徒刑的法定最高刑期、缩短有期徒刑法定刑的幅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各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罪刑均衡经历了古典学派的一元均衡,实证学派的一元均衡,发展到一体论的二元均衡。罪刑均衡的内涵随着刑法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也逐步演进并更加合理。我国现行刑法确立、贯彻体现了罪刑均衡原则,成为以报应为基础,兼顾功利的二元罪型均衡的刑法典。当然,在一些微观层面上的不足,也是以后的刑法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法定最低刑为管制时,如何适用减轻处罚,在法律规定上存在漏洞。认为应适用罚金与没收财产的代表性观点实际上加重了处罚,没有合理地弥补该漏洞。对此难题的化解应导入刑法第37条,给予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17.
各国刑事立法及刑法理论逐渐承认单位犯罪概念,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从个人责任向法人责任过渡。企业合规由经营管理策略衍生至刑事合规领域,成为影响单位刑事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刑事合规的刑法理论依据主要表现为预防义务之履行与主观过错之减轻。我国单位犯罪在认定依据、处罚模式、刑罚标准等方面尚存疏漏。在刑事合规背景下,应要求企业履行监督义务,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统一规定双罚制模式,增设刑罚种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二条规定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但是审判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在“处刑较轻”的理解上有两个方面:对于同一种犯罪,新旧刑法规定的主、附加刑互有轻重时应当以主刑轻重为判定依据;新旧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完全相同时,则应当以法定刑适用条件较宽的刑法作为“处刑较轻”的刑法。在对“已生效的判决继续有效”的理解上,对尚未执行或未执行完毕的应当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而对于继续犯、连续犯跨越新旧刑法时域的应当适用新刑法,当旧法对该罪规定的法定刑较轻时,可以采用旧法。如此,从立法原意和实践需要出发,才能准确把握“从旧兼从轻”溯及力原则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罪刑法定是现代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沈家本将西方的法治思想与原有中学互相融合,确立了具有中国近现代特色的罪刑法定原则,改良了中国几千年的旧刑法体制。他的罪刑法定思想以保护人身权利、废除封建专制为宗旨,以反对比附援引、排斥律外科刑、平等适用为思想核心,以罪刑相适应、废除酷刑、明刑弼教为司法主张。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刑法制度起到了理论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现行刑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官本英修提出谦抑主义,之后“谦抑”一词飘洋来到我国,被我国学者以舶来品接受,殊不知其所包含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它要求国家在惩罚犯罪和保护法益的过程中,对犯罪人所施加的刑罚,只要能够达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就已足够,过之则无益,甚至过犹不及。刑法谦抑性作为根本原则已贯穿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