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袁娜 《新闻爱好者》2011,(13):72-73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对司法部门公开、公正地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通常是首先由网络及时曝光案件概况,网民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界定案件性质,对案件实行"干预",最后网络舆论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案件审判进入公开、公正的阶段。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近年来引起网络舆论关注的三个个案,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认为网络舆论在监督司法时,存在用观点说话、讨论专业化和舆论的群体极化等特点。个案研究显示网络舆论影响了案件的发展。网络舆论过度介入司法可能妨碍独立审判,应该从司法本身的建设、形象的提升和提高公民法律素养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开放,微博等平台的蓬勃发展,在发生一些重大的有媒体影响力的刑事案件时,网络上的评论十分踊跃,甚至判形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形成汹涌的网络舆论。这些汹涌的网络舆论或多或少的对司法审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司法和网络舆论如何形成良好的互动是现今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23)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激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致使外在于司法的"审判阵地",逐渐从"媒介审判"转移至"网络舆论审判"。频繁发生的网络舆论审判事件虽然常常因非理性因子的存在而招致许多质疑与争议,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这样一种特殊语境下考量,会发现这类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如果在一定规范的引导下进行,会在推动司法审判信息公开、透明,倒逼"媒介审判",牵制权力干预等方面保障司法审判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将妨碍司法独立的因素简单归结于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司法独立性、公信力的真正来源,在于信服于公众的客观、理性、全面、透明的审判立场。  相似文献   

5.
药家鑫案件由于微博直播庭审的介入,网络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传统媒体的导向性舆论削弱了网络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湮灭了网络情绪化舆论的火药味,舆论分化的态势为司法一定程度上超脱于舆论压力创造了空间.加之公众中有一批比较理性的意见领袖的引领,各种舆论的最终指向又都是相信司法的公正判决,因而舆论没有绑架司法,未能形成媒介审判的格...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对司法有很大的影响,网络案件舆论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发人们对社会政策的反思或者调整、对司法本身存在问题的监督以及对司法的个案监督三种类型.对于网络案件舆论在监督个案方面价值的评判各方观点不一,本文认为其在对部分案件的法律问题,甚至是事实问题的监督上都有正面的作用.网络案件舆论与其他媒体上的案件舆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性.网络案件舆论是复杂的,各种围绕司法案件出现的公众诉求虽然无法仅仅依靠司法机关就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司法机关对网络案件舆论中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却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地引导,从而推动良性、和谐的司法舆论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人数.司法审判一直是网络舆论焦点之一.然而,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审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对司法审判的有效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审判公正、公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发不明真相网民偏激情绪,干扰司法审判,造成"多数人的暴力".本文基于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的关系,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研究当前司法审判机关如何在网络舆论场背景下,保证司法审判独立性,做到审判结果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网络舆论与新闻舆论同宗同源,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现象或问题表达自己看法或意见的一种方式.在没有网络之前,公众社会舆论不能很好地表达,代之行使舆论表达权的只是介于官方与民众之间的传统新闻媒体,大多是媒体对民众进行抽样调查或个别访问.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民众因为怕得罪人、怕惹事,不一定能真正表达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想法,言论有时不免会失实、失真.网络出现以后,缘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等特点,人们几乎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表达更接近于内心实际.  相似文献   

9.
夏俊峰案是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的代表案例,掀起了网络舆论狂潮,媒体报道存在争议,对司法审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此案的深度思考,厘清网络舆论、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图探寻实现三者良性互动的方法,使其担负起各自的社会责任,为引导公众舆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7日,药家鑫在西安被执行死刑,至此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尘埃落定。本文以药家鑫案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及如何积极利用舆论影响推动法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下媒介传播的变化,社会问题的被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司法领域的监督。其中的监督不乏非理性的成分,已有大量的文章关注了网络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影响,本文从相反的角度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面对网络舆论的特性,我国司法部门应该采取何种理念、应用何种策略与行动来打造、净化与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以及消除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使网络舆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洪刚 《新闻界》2012,(9):47-51
媒体舆论介入司法审判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不会构成媒介审判。在当前时代条件下,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介入不仅促进了立法建设、执法建设,还在若干层面推进了司法建设。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和社会条件的趋于成熟,媒体舆论介入司法审判推动法治进程的效能将会减弱,司法审判的自主性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13.
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存在积极及消极影响,应该通过司法公开及树立司法权威来制约舆论审判的消极影响。同时强化自媒体平台建设,拓宽司法公开渠道,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审视实现司法正义过程的正当法律程序,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众参与案件的热情升温。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维护者的身影,也看到了其他社会角色的介入。公知、媒体、舆论造成的巨大影响,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公正性,同时也降低了司法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如何规范社会发声,维护司法的权威地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媒体监督一般借助于网络、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如今,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网络舆论更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对于社会上的热点案件,媒体舆论多少都会对案件最终的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许霆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案例一次次证明了我国司法审判中媒体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律权利意识觉醒和网络的开放性表达,促使与司法案件相关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国内热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分析,并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舆情的分析报告。然而,人民网的舆情报告是分散的历时性报告,本文以2007年—2013年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分散的报告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挖掘热点司法案件背后的舆情特点和社会诉求。从司法舆情演变的总体走势过程中探寻司法舆情传播机制规律,以获取司法系统应对舆情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彭宇案、周老虎事件、许霆案……,这些案件,均是在媒体介入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正是在媒体的推动下,这些案件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众人的关注焦点,这样的状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杨艺 《东南传播》2012,(7):45-47
公众舆论对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其责任要求其实施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媒介作为舆论与司法的桥梁,很容易引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独立。"舆论审判"对司法独立有很大危害,它源于舆论与司法之间的相互矛盾,最大的冲突表现为情超越法。实际上,二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存在根本矛盾。笔者相信从法律制定、司法审判、媒介自律三方面入手有望解决"舆论审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加强司法开放,通过媒介加强法律对民意的逆向引导;以法承情,制定出完善的体现民意的《新闻法》;加强媒介自律,提升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方云 《今传媒》2012,(1):30-32
网络舆情成为公共话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司法领域要求以理性的对话实现真正的司法正义的同时,也对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造成了一定冲击。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有着各自内部的逻辑机理。要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应畅通舆情与司法的信息渠道,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应秉持专业理性,强化审判公开机制,适当转变既有司法理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介入。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舆论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公众言论自由的逐渐开放,舆论干预的力量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务上都开始发挥作用,尤其在某些案件的司法审判上尤为如此。2008年许霆案二审改判时,民众感叹是舆论拯救了许霆,从那时起,舆论干预的力量就初见端倪,到2010年药家鑫案审理时,网络民意喊杀声一片,群情激奋,紧接着2011年李昌奎案二审改判死缓时,社会上再次引发舆论风暴,即使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