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晓薇 《新闻世界》2014,(6):229-230
本文从《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对波士顿爆炸案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结合报道文本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对两大媒体报道的主题、基调、内容、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观察两报在报道框架以及风险传播机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体验式报道是践行"四力"的具体实践,这一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亲和力,能从微观事件中娓娓道来,反映宏大主题.本文以《湖北日报》"跟随企业办事记"专栏为例,从选题选取、采访技巧、呈现方式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做好体验式报道,让新闻作品更精彩.  相似文献   

3.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1949年至1959年的中苏友好时期,《人民日报》通过大量的报道向国内宣传苏联的文学形象。然后,《人民日报》对苏联文学形象的宣传存在简单化报道的倾向。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规范新中国文学的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无产阶级文学榜样的树立以及"双百"方针的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对《人民日报》如何在宣传基调上回应当时社会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2003年的"非典"事件使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启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大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显示了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体现了突发事件爆发后党报在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也彰显了党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渐趋成熟.本文以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10月13日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样本,探讨该报在本次危机传播中的报道特点与缺失,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是今年《人民日报》重要的大型主题宣传,也是近年来不多见的跨度时间长、稿件数量多、影响意义深远的集群式主题报道.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按照报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宣传方案部署,提前组织、精心谋划,全员积极参与,全方位采访、全景式展现、全媒体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报社整场抗战宣传报道"战役"中,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起到了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做好了联络员、服务员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选取了《人民日报》和《中国环境报》对沱江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我国突发环境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本文借鉴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媒体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对象、报道框架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兰州晨报》关于"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总结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式狙击报道"模式,并对此模式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各国及各媒体所采用的报道框架均有不同,本文以"3·8马航失踪事件"为例,着重分析《中国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在事件发生后一周内的信息源、报道框架及新闻基调的使用,发现两者报道主要以正面基调为主,当中《中国日报》较多采用政府信息源,并积极关注事件进展,而《新海峡时报》则以评论及人情味框架为主,反映了其避重就轻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危机传播的"第一时间"原则不仅仅与新闻报道中的"时效性"、"重要性"等特点相互呼应,而且是遭遇危机的主体占据权威信息源、设置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张芷菡 《今传媒》2016,(4):74-76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媒体都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其中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报道,是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内容.笔者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报纸媒体,结合新闻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三家媒体分别在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上一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西方媒体公然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愚弄、欺骗公众,又一次暴露了隐藏在"客观"、"公正"幌子下的真实面目.本文通过一些西方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分析其歪曲报道的原因、手段及本质.  相似文献   

13.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5.
魏永刚 《今传媒》2007,(12):6-8
以水为主题的一系列报道成为《经济日报》2006年报道中耀眼的一章.《科学发展看五湖》《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莫让雨水空流走》等等,这些报道紧扣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报道.其中最夺目的当属"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其主题重大、写作精心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水文章"的"开篇"则是"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6.
殷宝刚  李莎 《青年记者》2007,(18):30-30
新闻报道不仅是在传播新闻,而且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也承担着传播本国文化的使命。我们对东西方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东西方在新闻观念、思维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这是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途径之一。东西方新闻报道比较2000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和美联社同时对"朝韩离散家属短暂团聚"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7.
李元栋  匡艳丽 《传媒》2021,(3):59-61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媒深耕时政传播已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路径."侠客岛"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依托品牌、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强创新实践,逐步构建自有的时政传播话语体系,成为党媒转型的成功范例.本文从内容定位、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和话语权构建四个方面入手,总结"侠客岛"时政传播的基本特色,以期能够为党媒及纸媒的融合转型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余福 《新闻前哨》2022,(8):31-32
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宣传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有效方式.在"三明实践"主题报道活动中,通过议题设置、精准定位、协同作战、创新形式、转变视角等报道策略,产生了具有引导力、品牌度、联动性、裂变式、亲和力的系列报道效果.通过"三明实践"系列报道探求融媒体...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前,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机关报的"三农"报道宣传特征已经凸显,对具体农业经济信息、农业技术等主题的报道比较少,主要突出发动解放区土地革命、大生产运动和开展农民文化教育活动等宣传报道,其在新闻理念、实务操作方面,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延续至今的党报风格.  相似文献   

20.
报纸如何在融合中体现"融"?201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融两会·讲述"专栏作出了积极探索.该栏目自3月3日起在要闻四版推出,版面上有代表委员讲述履职故事的图文报道,并配有二维码,链接动画、视频呈现新闻,报道话题凸显新闻性,呈现形式注重立体化,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浓浓的"融"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