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新方式.除了反映出其对信息获知、群体认同与归属、从众等传播心理外.还反映出了网络“人肉搜索”所独具的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等传播心理。本文试图从宣泄、旁观者效应、黑箱经历三条路径解析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2.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拓展到传播学中,就产生了第三人效果.在媒介传播中,人们普遍感到,新闻信息尤其是广告等说服性信息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他人”(第三人)的影响远远大于自身.第三人效果在群体传播中更为明显.“发现”第三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炫耀,是群体传播的动机之一.改变文本类型或叙事以“适应”第三人,则带来了群体传播中的文本差异与变异.心理上对第三人“排斥”,行动上对第三人的“隔离”,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根据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预测第三人的反应,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效果机制.事实上,当我们担心第三人受媒介支配而采取相应措施时,我们己成为第三人.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都可能成为第三人.  相似文献   

3.
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是个人负面情绪社会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意见领袖是个人情绪的放大器,而群体传播是个人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动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群体传播正在成为大众传播之外的营造社会意见环境的重要力量,助推着个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当然,这种舆论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传销活动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加以透视,从组织传播视角分析传销组织构成和运行的基本特征,从心理控制、心理暗示、心理气候层面展开对传销组织控制手段的分析,并从群体心理方面入手对传销参与者的心理效应进行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百度贴吧中的群体冲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及网络虚拟社区的繁荣使得群体传播在现代科技社会达到了一定规模。而在众多网络群体中,百度贴吧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传播丈化。本文分析了百度贴吧中群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内部的组织形式与它们之间的互动和摩擦。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股票交易市场作为一个巨大的传播场域,股民之间的传播形态中存在着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群体传播。股民的群体传播在形成股民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意识和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股民活动的框架,对股民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保障股民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在股民群体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龙珺 《新闻世界》2011,(5):117-118
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大学车祸案以及"我爸是李刚"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探究其形成的三种机制,探讨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传播兴起之后最典型的群体行为特征之一,网络语言的出现跟使用者的群体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仔细分析网络语言后可以看出诸多群体心理因素暗自发挥着强大作用。群体模仿和从众心理带来网络语言的普遍流行,群体归属和认同心理促成网络语言的持续升温,群体泄愤和围观心理造成网络语言的景观现象,群体审丑和排斥心理捧红网络语言的极端符号。总之,群体心理对网络语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盘敏 《新闻世界》2014,(1):81-83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趋显著,它影响政府决策、司法公正、社会文化风气及社会治理,成为社会深度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深度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根源、高度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动因及网络群体心理规制下的受众心理渊源,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需要深入分析,以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何飞  杨森 《当代传播》2022,(1):90-93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情绪性谣言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结构性特征.情绪性谣言折射了事件中群体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情绪宣泄、互动和极化的重要推手.情绪性谣言传播是阶段情绪与长期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播过程是个体情绪转变为群体情绪,以情绪感染为机制.情绪性谣言的演化机理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谣言的联动性,在负...  相似文献   

11.
群体说服主要依赖个体说服来完成,因此群体说服中存在二级传播现象,此二级传播过程为"群体说服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群体中其他成员",因而在理论上可以构建群体说服中的二级传播模式。该模式构建路径是疏通传播渠道、完善说服内容、丰富说服方法,维持则需要从群体意识、群体交流、意见领袖关注度三个方面强化维持条件,消除维持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任玉达 《新闻世界》2014,(8):379-380
本文探讨了群体传播系统与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传播系统的特征。群体传播系统是"自组织"与"它组织"的统一,是一个开放性和非线性的结构,同时也受到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综观当前图书馆学期刊,从员工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两者关系对于提高生产率的文章几乎没有。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工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小团体群体思维现象的产生形成了一个虚假的"一致意见",员工群体协同配合存在着散漫性现象,员工群体的共同责任权益意识不强。高校图书馆员工群体凝聚力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可采取:塑造团结协作的员工群体、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实行规范化管理、运用民主化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14.
群体博客的发展催生了一类新型的网络科普组织——群博网络科普组织。本文对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构成条件和相关特点进行了界定,并根据组织传播理论,从组织内传播、组织间传播、组织外传播三个角度,以科学松鼠会、煎蛋网、蹲点网等组织为例,分析了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传播机制,提出了网络科普组织优化措施及我国网络科普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群体博客的发展催生了一类新型的网络科普组织——群博网络科普组织。本文对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构成条件和相关特点进行了界定,并根据组织传播理论,从组织内传播、组织间传播、组织外传播三个角度,以科学松鼠会、煎蛋网、蹲点网等组织为例,分析了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传播机制,提出了网络科普组织优化措施及我国网络科普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伟娜 《东南传播》2012,(12):133-134
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产生的群体心理和新浪微博的品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品牌传播活动,新浪微博形成了群体心理,而这些群体心理又作用于新浪微博的品牌传播,这些作用有的能正面、积极地促进其品牌传播,但是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内传播与群际传播生态中呈现出复杂的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而栖息于网络群体传播间的网络舆论在生成机制与效能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群体传播中个体交往结构不平衡、意见波聚合与辐射引发舆论“热能--效能”的转化、群体传播中信息博弈呈理性趋向。这三个特点成为我们解读网络舆论独特性与探讨其理性与否的三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各类社会思潮争相涌动,而一批组织严密的知识分子、进步青年和产业工人等社会群体,通过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和工人学校,以及发动联合爱国运动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深刻而广泛的传播,并逐步融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潮中,成为挽救中华民族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田野 《东南传播》2010,(10):63-65
网络专业论坛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参与其中的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群体传播的模式与机制也与普通群体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分析"排球在线"网络专业论坛这个案例,分析网络专业论坛中的群体的特征与群体传播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