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由日本东亚实学研究会主办、日本梅园学会协办的第三届东亚国际实学研讨会,于1994年10月27日至29日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国际会议厅召开。参加这次重要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共计七八十人。他们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东亚近世实学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根据这一会议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三个问题而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联合中国有志于实学研究的学术力量,加强与海外实学研究团体的学术交流,于1992年10月“第二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实学研究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已于1994年1月19日经民政部核准登记,正式成为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为了庆祝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回顾十几年来中国实学研究的现状,并对实学研究的未来作出全面的规则,1994年8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实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通过前后四届的国际会议,对东亚实学研究,即韩、中、日三国的实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三国的实学,因各自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学术思想的传统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认为实学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应该是相同的。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  相似文献   

4.
“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19日在陕西眉县召开。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实学研究会、陕西哲学学会、陕西社会科学院和陕西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会议在张载故里——风景如画的太白山麓隆重举行,参加会议共有126人,包括11位外国学者、2位台湾学者,提交会议论文62篇。会议围绕关学与实学的主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热烈的讨论,从实学的角度重评张载、用实学的方法研究关学,极大地推进了关学与实学的研究,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综述如下。一 关学的界定会议针对关学范畴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赵吉惠教授…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学研究的里程碑——评《中国实学思想史》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实学研究日趋深广,产生了一批学术成果。到九十年代,中国实学研究渐趋成熟,开始形成系统的实学研究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中国实学思想史》便是这个时期中国实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2017年5月13日-14日,由东亚文化交涉学会(Society for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日本关西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东亚文化交涉学会第九届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以"全球史观与东亚的知识迁移"为总主题,来自东亚和欧洲的200余名重要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大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次综合性学术盛会,为推动国际间,特别是东亚各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实学是深深地植根于培育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的一朵鲜花,她在百花争艳的学术领域中,以独有的魅力,享誉东方各国。时至今日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实学的基本观点,正在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为了弄清源流,需要认真研究宋代儒者对实学的开创性研究。北宋儒者面临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东亚中国传统文化暨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届“东亚中国传统文化暨越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2月1 7日—1 9日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越国故都绍兴举行。会议由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和韩国祥明大学联合发起,并由绍兴文理学院主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共56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开幕式上,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宋代文学研究专家费君清教授致欢迎词。教育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章培恒先生代表与会专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代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角度,论证了清代文化是建构朝鲜实学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朝鲜实学的各派代表人物根据朝鲜社会由虚转实的实际需要,从四方面吸取了清代文化中大量的思想资源一是坚持顾炎武、魏源等人的经世实学思想;二是学习清代的"利用厚生之学";三是高扬清代考据实学;四是继承清代学者的气实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特别是明清之际,由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产生,随着宋明理学的衰颓及其“空虚之弊”的暴露,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并且在同宋明理学特别是王学末流的辩论中,逐步成为十六至十八世纪学术发展的主流。我们把这股以“黜虚崇实”为基本特征、以揭露封建社会各种弊端和批判理学末流“空虚之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潮,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岩泉1997年4月23—2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黄曼君教授主持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风景如画的桂子山举行,国内代表50余名,境外、海外代表10名,提交论文近60篇。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1月25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了由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史(1500—1840)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第一次集中了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翻译界、科技界、文物界、出版界...  相似文献   

13.
一 现代所认同的实学概念,对我而言,并没有任何魅力,所谓实业的学问、实用的学问、有用的学问,作为理论的应用的学问,这一意义上的实学,是以技术为主体,只能置于理论之下,处于回答“怎么办”这类问题的低水准上。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西北学术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汉唐帝国的繁荣,曾使西北学术文化发展到鼎盛,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张载关学的诞生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经验、制度、民俗层次升华为理性哲学层面.宋明理学关中学派的起落,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完善转向衰落之势.明清时期,代表西北学术文化的实学与史地学的学人士子精诚团结,共发"经世济用"之宏愿,使秦陇文化又一次崛起.  相似文献   

15.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东亚文明。2016"东亚文化之都"花落宁波,并于4月15日举行盛大的东亚"非遗"展,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东亚非遗文化。展会以"海丝之路"为创意点,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为主题,展示了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黄振萍1997年1月5日至7日,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在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一次有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中国学者参加的“二十世纪国际汉学及其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10日到15日,三十余位中外汉学研究者,践行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教诲,汇聚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外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和现代的)"为核心主题,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国际汉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维也纳大学远东研究所、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洛伐克孔子学院主办.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4月18日-20日,2017"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活动年如期开幕,长沙以"国际视野、国家格局、湖湘特色、长沙标杆"为工作标准,举办了"东亚文都快乐长沙"民族音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东亚文都书香长沙"中国图书馆第11届全民阅读论坛、文化体验、"东亚文化之都"文献资源中心揭幕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中日韩三国更加紧密的文化交流网络,进一步加深了东亚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对于长沙积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角度来论,文学概念的生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该文首先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东亚中日的古代文学概念语义共性之具体特征,并剖析东亚中日古代文学概念共性的历史成因。其次从历时性视角分析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成因,指出东亚中日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是200多年在欧洲先期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学概念的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迁移的结果。在东亚中日向西方借鉴学习过程中,中日还曾经彼此借道对方吸收西学的现象。通过考究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各国的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变革,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宋学研究新的交流与展示——96’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杨翰卿5月7日至9日,河南行政学院、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原宋学研究会、濮阳行政学院、开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哲学研究室在河南濮阳联合举办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