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班主任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而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显而易见,班主任如不能了解、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管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陈庆梅 《湖北教育》2004,(20):59-59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班主任温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而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显而易见,班主任如不能了解、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管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了解、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无形中就被架空了。从有关调查报道中可以看出,“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4.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从有关调查报道中也可以佐证,“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唯物辩证法又告诉我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实现教育的目标,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样就要寻找一把改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在我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集体活动、学生日记等途径,发现了“金钥匙”的秘密,它就是:自身素质+为师观…  相似文献   

5.
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无形中就被架空了。从有关调查报道中可以看出,“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对了,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所以笔者一直摸索且打造出这样一把改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这把钥匙应该由四个部件构成:即自身素质+为师观念+处事方法+耐力恒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暑假闲来无事,重新翻阅了吴非老师所著的《致青年教师》。在书中,吴非老师谈到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让学生明晰自己的理想且为之努力。我经常想,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班主任来说,虽达不到吴非老师的教育境界,但我能做什么?比如有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多变化,不易克制,自觉不自觉地向老师闭上心扉。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高中时期信任老师、敬仰老师,并敞  相似文献   

7.
林松 《教育文汇》2009,(7):26-26
这天夜里,寻找资料时,无意中看到07届学生写给我的一些文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深知数学成绩不好,最终原因还是我自己。不过我还是希望在剩下的时间里您能多关心关心、多鼓励鼓励我们这些数学笨蛋,因为我们这些笨蛋也想和您的得意门生一样踏进高校的大门呀!”这是一个成绩欠佳同学的肺腑之言。这是心的呼唤。每一位同学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位同学深知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老师并没有进行指责,  相似文献   

8.
有N次,我为学生没学习劲头感到担心,我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我上学时,吃饭看着书,走路看着书,一次我有一道题解不出来,晚上做梦竞有了思路……”有学生反对我:“老师,您做得一点都不好,吃饭看书消化不好,走路读书特别危险,梦中做题影响休息。”全班学生附和,反过来半安慰半批评我:“老师,我们是90后,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您的老思想老传统该改一改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让学生自觉、能动的阅读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阅读课文,并能动地把语言活动与自己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自己产生对文本的感知、感悟并内化的过程。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短暂的。只有当他对熟悉、有兴趣的事物产生感性认识的时候,才会延长注意时间。  相似文献   

10.
章乐 《生活教育》2008,(12):63-63
"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却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什么我(班)的孩子一点学习兴趣也没有?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就是贪玩,从来不自觉?我们的家长、老师经常这样抱怨。在抱怨之余.很多家长和老师又会用自己小时候珍惜学习机会、有学习的兴趣.自觉学习的经历来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11.
陪女儿读书     
当老师最怕教什么样的学生?当老师最怕教自己的孩子! 我们家在我们这一代有8位老师,这些先生们在对家里孩子和学校学生的教育中不自觉地奉行了双重标准。我们家凝凝是大小姐,在以爷爷奶奶为首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2.
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好老师。我面对的是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站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我期望桃李芬芳!师生是相依相存的。师生就像旅伴,在同一时间同一路途,共度一段生命历程,共创一种人生体验。这一过程中,师生一道学会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一道从他律走向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走向成功成熟。学生的位置和我们教师同样高。  相似文献   

13.
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能动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内因真正发挥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行业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标准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我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善待每位学生,就能收获真情。去年秋季开学,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及数学教师。半年来,熟悉我们班级的老师都知道,我们班有个很有趣的男孩马超。他思维活  相似文献   

15.
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令人尴尬的场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埋怨学生太不自觉,学生们叫苦不迭:“语文课太没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教学中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个人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食堂     
1.从学生食堂餐桌上想到的我来到学校住读快三年了,我们附中和华科大大学生吃住在一起,每天进食堂就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自觉地排队买好饭菜找到空桌上就餐,使我深受教育的是有一种好的文明风气,老师和同学就餐后不仅看不到什么剩饭剩菜,而且都能做到将自己桌面上的废纸盒、竹筷、纸巾等杂物收拾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7.
饶先发 《河南教育》2010,(11):64-64
2009级学生干部: 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你们为西校区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我们6个班级的学生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我暂时离开西校区,离开江西理工大学去中南大学挂职学习后,你们就要面对新的辅导员老师了。在此,我给你们提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你学习是给谁学的?给爸爸、妈妈学的,还是给老师学的?”我们常常这样反问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每个老师都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可是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产生错觉:我学习是给老师学的。老师说一点我做一点,老师不说我就不做。其实这本不该怨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因为长期以来老师们把该学生做的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肯放、不愿放或许是不敢放。  相似文献   

19.
因患重感冒,我的咽喉疼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为了不让期待的学生失望,我决定手工课继续上,但只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我走上讲台后,7岁的小班长代我讲话:“今天手工课老师本来想教我们折纸,可尚老师现在没法讲话,临时决定找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大家谁想来露一手?”一双双小手举过了头。我找个空位坐下来,自觉成为学生一员。“小老师”们个个精神抖擞,走上讲台,边讲解,边示范,还不时停下来组织教学,举手投足,煞有介事。教室里秩序井然,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过了把“老师瘾”,还学会了更多…  相似文献   

20.
我的日记     
教师这个职业,常常把人分成两半,一半是老师,一半是自己。到当老师当的时间长了,连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也感觉不到了,只剩下了一个“教师”在那里代你说话、做事、训学生。举个例子说罢,从我当中学教师的时候起。就常常督促学生写日记,给学生讲出许许多多写日记的好处来,谁若没有按我的话去做,我就觉得他有点大逆不道,批评起他采会真的大动肝火。有一次,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写不写日记呢?”我的脸刷地红了,因为我是不写日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