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曼 《小学生》2010,(11):20-20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后学生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作为初为人师的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相似文献   

2.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作为长期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肤浅地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相似文献   

3.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袁瑢 《上海教育》2007,(2A):48-49
教人,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素养。对一个教师来说,应有什么样的素养呢?现在众说不一。有的认为:“业务要好,所教学生重点中学进得多,就表明有水平。”有的则说:“只要班级摆得平,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有威信,就是好。”对于这两种说法,我觉得都很片面,不怎么妥当。我想党和人民称我们为“人民教师“,在教师前面加上“人民”两字,这就意味着今天的教师不同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师。我们中华民族,对教师历来就有“为人师表“的说法,而且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美德。  相似文献   

5.
一、活动设计说明《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为了给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课题组组织七年级的学生成立了“走进社区,采访沙坪成功人士”活动小组,希望学生通过对企业界、商业界、政府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调查与了解,扩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视野,以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二、活动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区调查的简单程序,从沙坪成功人士身上吸取经验与教训。能力目标:发展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6.
走进达敏学校,你肯定会被宽敞舒适的教学环境,先进齐备的教学设施,科学创新的教学思路.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所吸引和打动,这所由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创办、宁波市唯一的全日制弱智儿童学校.在短短的20年里跻身于全省特殊教育的前列.成为展示宁波特殊教育的一个窗口。关注这所学校,我们也就不得不将目光投注在掌舵人——刘佳芬校长的身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次高一语文必修模块学习结束后检测,我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走进一个伟人,我们总能感受到他身上放射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走进一部作品,我们分明是和一位思想的巨匠在跨越时空做推心置腹的人生畅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衷情、他们的言行总是在深深地感召着、鼓舞着、鞭策着我们……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语文课应该是扎扎实实地阅读课.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会走进文本,获得体验.本设计旨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进行整体规划,深切感受"我"和小红车主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从而享受阅读乐趣,体验美德,并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品读课文、品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诚实与信任》,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9.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赏识教育注意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条件和学习基础,善于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鼓励、期待、表扬、奖励等正面教育手段,展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的巨大魅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或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或“变味”,走进了“怪圈”或“误区”。主要表现在:   1.把赏识教育误为赞扬教育,甚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盲目肯定。盲目肯定,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产生不切实际的抱负水平,结…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古典文学都被选入了教材,走进了课堂。如何运用这些古典文章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我们语文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历代教育家们提倡的“传道”精神的体现。一、运用古典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代炎黄子孙,不爱自己的母亲,不爱自己的祖国,不爱自己的古典文化,那么,我们怎么会认为我们身上有龙的血脉,我们怎么配作龙的传人,我们怎么会称是一个中国地地道道的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  相似文献   

11.
杨婷 《教师》2013,(13):41-41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上有很多特点,如有个性、叛逆、前卫。这些特点让我们80后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很多障碍。我们年轻教师和这群学生的代沟或多或少给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阻力,我认为我们处世尚浅,对待这些有个性的学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缩短我们和学生  相似文献   

12.
我们总是以理想的人作为对象来研究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学也常常把学生看成是“理想的学生”。于是,我们探索出许许多多以“理想的学生”为目标的规律和模式,以为它们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发挥教育作用。当然,这些规律和模式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借鉴,但实践中往往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理想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生比较接受多元文化,重视自我价值,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希望建立一种真诚相处、互相关心的人际关系。同时,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任性、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等缺点。我们学校是一所社区学院,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在他们身上,自尊与自卑常常交织在一起,理想与现实往往发生碰撞。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带着爱走进其心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  相似文献   

15.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果让为人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为了学生,我们呕心沥血;为了学生,我们废寝忘食;为了学生,我们……可是,我们的爱,学生知道吗?他们接受吗?他们同样爱我们吗?回答或许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些教师不是常常哼唱那首“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吗?我想,这恐怕就是那种由于自己对学生的爱不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遗憾又无奈…  相似文献   

16.
黄真 《成才之路》2011,(11):14-15
我校10年新生录取工作以9月份的开学作为标志,基本上宣告结束了,招生办的同事们经过千辛万苦招来了近千名学生,顺利移交到教学管理部门。这些学生开始走进教室,开始走进我们教师的视线。随着教学和管理的深入,“天啊,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啊?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这是我们老师共同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梅艳 《天津教育》2008,(5):43-44
李镇西在《走进心灵》一书中写道:“以集体主义为基石建立起来的集体,是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理想摇篮。”我们在进行班集体建设时。必须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等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样我们的班集体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班集体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莺 《四川教育》2008,(6):13-13
很多老师都感觉,要真正和学生交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让学生信任、亲近、敬佩自己更难。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是一块“磁石”,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让孩子喜欢上自已,让自己更好地认识孩子。而老师身上所固有的某些特质,就是产生磁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跟现实生活的接轨成了全球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就在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数学课程改革,努力将数学教学向现实生活靠拢的时候,我们这些一线上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却尴尬地发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并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欢迎新课程。相反,他们身上存在的因素竟然成了课程改革的一大阻力。  相似文献   

20.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育,也许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必须做到让学生快乐起来,让历史课灿烂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一学科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这是为师的第一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