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以及学习的工具。但是,由于网络的广泛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特征,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于网络舆论而言,它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弥补了传统舆论的不足,但是同时随着它的发展也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的影响,如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会产生网络暴力以及非理性的舆论传播。本文主要通过法律视角来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暴力以及理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网络舆论的优点最大化,使其在社会监督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来临,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如何在网络社会中占领互联网的传播阵地,聚合马克思主义新旧受众群体,以达到深入人心的舆论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文章在分析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加强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本文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审视网络舆论,以网络舆论的伦理内涵和伦理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网络舆论应具备的伦理价值以及实现这种伦理价值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6,(1):38-42
互联网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大,是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建设与完善有极大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传递社会负面情绪、成为网络谣言的温床和人身攻击的手段等问题。互联网舆论成因既来自舆论主体也来自舆论受体,是网民、网站、媒体人几种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以庆安枪案和肃宁枪案报道引发的舆论风波为例,说明互联网舆论亟需理性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9,(2):30-33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和话语权力分配,网络舆论在舆论体系中地位上升,对互联网舆论生态的管理成为当下重点。网络舆论热点事件频发,戏谑话语折射网民情绪在网络空间大量传播,造成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虚假信息泛滥,从当前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戏谑话语传播特征出发,摸索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净化网络生态的综合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信息处理平台,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当今社会多了舆论载体。我国的互联网在媒介中功能定位逐渐清晰,但其影响是双重的。作为政治舆论的传播方式,其主要功能是:政治意愿传播、维护公民权利、支持国家外交。要充分认识政府加强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引导的意义,增强引导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进而,实现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卖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突发事件网上舆论的发展演变与“两新”人员、媒体工作者、社会闲杂人员、网络公关群体以及高校学生等几大网络群体关系密切。因而要重视网上舆论发展趋势中存在的若干最新走向,关注几类网络新技术对网上舆论传播速度、影响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影响。对此,我们在网上舆论预警、引导和利用网络新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空间.互联网具有互动性、草根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普通网民话语权实现场所,通过网民的广泛参与使一些社会事件形成舆论.如何做好建立网络舆论传播导向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网络舆论传播导向引导做好能够发挥网络媒体在促进社会和谐、培育社会风尚、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与政治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重要地位早已被人们所认可。该文主要就互联网上政治传播、网上舆论以及政治参与三个方面来讨论网络对社会政治方面的影响,并认为互联网在政治信息的传播与表达、民主参与、直接性、公开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政治所要求的程度,互联网已成为政治民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媒体观强调融合党报与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注重讲故事,开展"红灰黑较量",占领舆论制高点,强化互联网思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报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媒体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媒体观的思想根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媒体观通过主流媒体的实践具体化。通过提高统筹理论与舆论的本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培养网络传播人才,形成"两个舆论场"的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实现传播载体多元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舆论观是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建设,舆论的对外传播和对内治理方向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思想总观点.其核心要义即党性原则、群众思维、统战思维,要掌握网络舆论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话语权,巩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进而推进"网络强国"的有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其思想内核,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及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互联网治理提出了网络强国论、网络安全观,以及以传播正能量为主的网络舆论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为政价值观、在“互信共治”基础上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观点新主张,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网络已成为民众接收政治信息、表达政见不可或缺的载体。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快速、直接地与民众进行沟通,及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但受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及其舆论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政府网络负面舆论一经形成,政府便会置身于巨大的舆论危机之中。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面对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全面认识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增强防范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以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媒体因其自身特有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向着更为复杂的趋势发展.本文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出发,就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引导策略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互联网作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唯有坚持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才能激发这一群体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唯有深刻认识网络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借助网络正能量的推动,才能解构和重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应提升正能量的引导力,以及网络媒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正面信息在网络正能量传播中的联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因此,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完善,对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共空间,促进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的特征,阐明了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使校园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逐渐成为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同时,各种高校的网络舆情对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辅导员准确把握高校的网络舆论形成的机理,制定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增强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与处理能力,以及在虚拟网络的有效管理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政治参与为目标,以网络对话、网络传播、网络选举、网上曝光等为主要方式,进行政治参与的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给我国的依法治国、政治改革、社会管理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因而,应通过规范网络政治信息传播、加强网络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等,规范和创新网络政治活动,促进网络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网络传播人际特征的形成以网络传播技术特征为技术支撑和前提,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只有深入了解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与演化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总数跃居世界第一,这使得政治舆论传播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互联网给国家政治舆论传播控制带来难题,也带来机遇。互联网是国家控制政治舆论传播的"双刃剑",运用得当就能发挥其积极功能,成为稳定政治舆论的工具,反之,则会催发集体行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