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乃香 《新高考》2004,(5):11-11
这类话题的关键在于它要求我们关注生存环境(自然的、人文的),关注别人生命存在的独特意义,宽容地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在生命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宽阔的心胸谋求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与“多赢”。要做到这些,应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明确理智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活动理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与反馈的过程,目的是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和感情沟通上的顺畅。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对个人及家庭的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发展友谊感的重要时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用自己的想法衡量他人的行为,因此易在交往中引发误会,导致人际冲突;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考察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可以是学校同事、学科领导和学术大师,或者是各级行政领导、青蓝工程中的师傅和自己的教育对象,也可以是自己的家人,而且随着教师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具有多元性、阶段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实践表明,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他人"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行政领导的保障作用、领袖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合作伙伴的支撑作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能发挥传统教学中难以达到的效果。因传统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和作用,局限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压抑了学生“自我实现”的发展。而现代学习方式普遍认为,一个人若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健康、上进的群体中,与他人交往密切、彼此有相互接纳、帮助,  相似文献   

5.
郑钢 《上海教育》2014,(11):70-71
“生活和工作(life and work)”是北爱尔兰中学的必修课程,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基本理念是:个人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世界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更有机地协调及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彭云 《政治课教学》2012,(11):34-36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最先是南美国礼会学家米尔斯(C.W.Mills)在“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内有关“重要他人”的研究主要是相对于学生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过程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作为知识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热爱教育,掌握规律,知识渊博,教学熟练,探索创新,终生学习,真诚自信,胸怀广阔。“重要他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指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是对个体的自我发展产生主导性影响的因素。每个学生都具有“向师性”,有乐于接受教师教诲的天然倾向。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对一个班级而言,班主任是全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也是学生成长中的互动性的重要他人,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道德信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呢?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能适应不同社会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可以互相交替的生存方式来操持,在充分发掘、保护和发挥先天的和后天的,体力的和智力的,真的、善的和审美的能力的同时,形成自由个性,从而打破个体界限,使个人与社会、群体、他人同时和谐发展。市场经济使资源优化组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市场机制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经历观察到,家庭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能为个人提供一些更好地满足,家庭对青少年成长起着不可替代且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的那样:性格主要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显而易见,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会对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学习材料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的组织学生思考并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学习活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学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英语能力要达到英语课程设计目标体系中的五级,即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小组合作当成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的学习习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须借助相应的知识与技巧。那么,该如何组建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小组呢?接下来,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掌握沟通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智力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旅途的“多事之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包括父母、老师和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隔膜,如果不恰当不及时消除,势必会影响个人情绪,最终波及到自己的学习和心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是消除与他人之间矛盾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教育影响下自己创造形成的精神及承载这些精神的活动形式和外在形态。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有心灵的觉醒、文化的熏陶和习惯的养成。学生文化品格体现了学生文化的本质与个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在发展与交往方面重要价值的深刻认同及其行为外显。我校在实践与思考中,将学生文化品格的基本要义概括为三点:第一,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来看,我们强调“自主”;第二,从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人格规范来看,我们强调“平等”;第三,从学生发展内涵的倾向来看,我们强调“个性”。下面就对学生文化品格三大要义的建构方式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一、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或日“合作学习”(Cooperativel earning)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团结互助以求最大化他们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成果而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模式”(Johnson,Johnson&Smith1991)。“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和帮助的环境,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其社会心理需要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研究,互相探讨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群体的教育功能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充分必要条件,正确认识群体的教育功能,应准确把握群体内在机制的三个方面: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员,群体对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重要的影响。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锻炼个人交往能力,满足个人的交往和归属需要。有助于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二,群体中信息量大,层次不同。个体可以自主选择相对自由地交流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见解,从而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第三,互助和情感支持还有助于学生脱离成人而自立,有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能…  相似文献   

15.
时间使用模式不仅是学生日常经验的重要表征,也是本科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但时间使用并不单纯是学生理性选择问题,也受制于个人出身背景、组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群体间的异质性。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2019年数据,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探讨我国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模式及内部异质性。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呈现出“多面高手”“社交达人”和“校园隐士”三种模式;模式的形成受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影响;不同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时间使用模式特性。时间使用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洞察大学生课外经验的典型组织样态;而群体间异质性的时间使用模式也表明了时间作为一项型构兼备结构性和能动性特征,对院校管理者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支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独立与融合——教师“马赛克”文化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教师发展和革新孕育其中。探讨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现状,了解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及行为方式,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教师群体的存在状态及教师文化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笔者从分析教师群体中存在的“马赛克”文化入手,以求寻找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 的涵义。江泽民“七一”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身体与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统一、能力与素质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8.
归属感是指个人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到自己被这个群体接纳和认可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它使幼儿构建形成“我是谁”和“我能成为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大班社会领域部分要求幼儿阶段应树立对集体、家乡、祖国初步的归属感。本文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班归属感教育中,注重幼儿对所属群体的情感体验、行为参与和认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的成长需要。在动画片日益成为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的时代,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动画片的影响日益加深,本文结合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以小班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动画片是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正确认识动画片在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富集效应”,要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昌照 《福建教育》2023,(13):22-25
<正>社会服务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之一。社会服务意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其关注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这一活动方式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直接对接,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密切关联,是为培养新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能力的有效途径及促进道德成长和知识学习的有机统一(仲建维,2017)。社会服务,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服务对象”的确定过程中聚焦与“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