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于明朝末年来到中国后,便借用中国古籍中原有的名称“天主”作为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神的译称,基督新教则译作“上帝”。此后,我国研究哲学、历史、宗教的学者反过来又用基督教关于“天主”、“上帝”的观念来看待和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观,认为随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宗教观念便从多神教过渡到—神教,产生了百神之长——上帝,并将上帝解释为“掌管自然天象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宗教的本质以及《圣经·旧约》中上帝在神话部分和历史传奇部分的作用和意义,揭示“上帝”宗教哲学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阐明上帝的本质是民族社会制度、道德律法的神圣体现,并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法国百科全书派首领、战斗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746年以前是上帝怀疑论者或自然神论者,即对上帝的存在持“存疑态度”;1747年以后即成为杰出的无神论者,从神学、社会、道德等方面对上帝的存在和宗教教义展开猛烈批判,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他的宗教批判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材料。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上帝世俗化的进程。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在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对立中强调理性,使之成为脱离肉体的精神实体,而基督教的上帝便是把这种精神实体即理性加以神圣化的产物。尼采以“上帝死了”的惊人口号来宣告欧洲传统宗教意识的崩溃及其“虚无主义无神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宗教教职人员是社会中宗教组织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宗教群体的领导者。他们一方面起到沟通神与信徒之间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又是联结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的“桥梁”。第一重作用使得他们在履行上帝赋予其任务时具有了神圣的地位,而这成为发挥第二重“桥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重作用应是所有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更主要的方面在于培养宗教人士的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的命运可谓“籍宗教之力而兴,也因宗教之故而亡”,因此,从“拜上帝”教的创立、来源、教义的宗教理想等方面,客观剖析洪秀全宗教理论的特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理解,从而找出一条农民解放运动的真正道路。  相似文献   

9.
希伯莱人的先知耶利米嘲笑说,给那些处于危险中的生命以保护的上帝的雕像也不过像“一小块黄瓜地里立着的稻草人”罢了,事实上他和他的希伯莱伙伴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其中只有一个全能的上帝,一齐嘲笑了那些代表上帝的雕像。当然耶利米的宗教只有一个例外。大多数古代人仍然崇拜着神灵——每个神灵都管辖着自己的领域,狂热地  相似文献   

10.
“我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即和谐的宇宙秩序和永恒的自然规律.我不信仰干预人类命运和行动的上帝“,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正是这份宗教感情激励着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执著地追求对宇宙秩序和谐统一的解释,使他在找到了斯宾诺莎的上帝的同时,也完成了他对科学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