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语》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哲学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说明《国语》中的“五 行”学说,“气”论学说,“民”论学说开了中国哲学“五行”论、民论的先声,确定了《国语》 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前期主要在于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开通社会风气,实现“君民共治”,而后期融入了主权在民论、自由平等观、国民国家观。梁启超以报刊与西书为宣传媒介,以学会与学校为宣传场所,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提出和阐发的新民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的维新改革和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高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的新民学说论述了什么叫新民,为什么要新民,以及怎样新民?其中怎样新民,是其新民思想理论的精髓。本文从道德论、民权论、自由观、国家思想、权利义务思想、合群思想、新文化思想等九个方面予以归纳,并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是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为此,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主要采取了“二分论”或“对立论”的立场:把早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企图用青年马克思打倒老年马克思,用马克思打倒恩格斯。然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马克思学”中出现了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新动向,这就是从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的“对立论”转向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一致的“同质论”。以古德纳尔、亨勒、利各比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反思和批判“对立论”的不足与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并论…  相似文献   

5.
冯契先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性与天道”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属,建立了智慧学说。冯先生建构智慧学说的根本目的是试图解决中国近代哲学中科学与人、理性与非理性相对立的难题,其途径是以智慧学说融通认识论、价值论和德性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简述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是否为西方“自然法”学说的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论析了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及西方“自然法”学说的意蕴,并对其两者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思考天人关系的模式以及文化要义诸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道家“法自然”思想非西方“自然法”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学理上,传统学者认为“道义论”和“功利论”相互对立,这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然而,“道义论”和“功利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它们统一于人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鹖冠子》的黄老政治学说,实是一个“法”、“术”、“势”、“时”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它推崇法治,认为应当集权中央,这表明了其时代的进步性;它讲究道术,发展了道家“君人南面”和“治官理民”之术;它强调“时”的思想,使其黄老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推崇“势”,但更多的融入了为政与民的思想,而非法家提倡的“刻薄寡恩、冷酷威严”之势。可以说:《鹖冠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黄老政治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的认识定位;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辩证关系,摒弃“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等错误认识,努力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认知水平;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洪志狂言“现代科学对宇宙、对人类、对生命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只有“法轮功”才是“最玄奥、超常的科学”。这表明,李洪志在否定一切科学真理的同时,给“法轮功”披上了科学伪装。科学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近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而“法轮功”同近现代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对立的。李洪志的“地球爆炸论”是对现代科学宇宙起源学说的篡改和歪曲;李洪志的“生命神创论”是对近现代科学生物进化论和人类起源论的否定;李洪志的“业力回报论”是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二者之间既是“二元性”构成也是“非对立”的“圆融”、“全息”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济思想在韩非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归纳为六论:满足“自止于足”需求的利民论、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财富多元增殖论、“富国以农”为纲领的农为本业论、以利“本务”为目的而“少工商游食之民”的抑末论、以“俭于财用,节于饮食”为纲领性要求的官府作风论、“俸足以给事”,“利必在禄”制约的摇赋论。要从“俸足以给事”入手制约摇赋的水准。  相似文献   

13.
“民彝”的概念是理解李大钊民彝思想的关键。李大钊的民彝思想是他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当时传人中国的西方政治学说有机融合的结晶,是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而形成的产物,也是李大钊日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及批评的重要概念,在被普遍认为是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著作的《声无哀乐论》(下文简称《声论》)与儒家他律论的音乐美学体系中都有诸多关于“和”的论述。尽管嵇康之《声论》看似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但在“和”的观念上又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也恰好体现了嵇康与儒家在美学思想深层次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5.
试谈李贽的民本位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贽任姚安知府时期辨析“君子之治”与“至人之治”到暂居山西沁水坪上村著《明灯道古录》阐发“以人治人”说的思想发展过程 ,论析李贽的政治思想 ,将其定位为“民本位”。民本位政治思想 ,要求施政从民之欲 ,顺民之性 ;认为施政者只是“为民”而立 ,其职责只在察民之所欲 ,从民之所好 ,施政者与庶民之间 ,并无尊卑贵贱之分。由民本位政治思想出发 ,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春秋以来,民关系国家兴亡的思想有了发展,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民本思想,把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仁”是春秋时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渡时期,新兴个体私有制和氏族公有制对立矛盾中的产物,具有春秋时代的特征。正如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的:“新兴地主阶级和旧时代的上层奴隶主们争取生产者,生产者的价值、地位、身份都逐渐提高起来。这  相似文献   

18.
王符虽然没有研究《周易》的专门著作,但将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与王符的宇宙生成论略加比较,可以看出《周易》学说对王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是弗洛姆思想两大资源这个既有结论.分析了弗洛姆思想从个体的精神分析向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的转变过程,理顺了弗洛姆学说形成的动态轨迹,从而揭示了弗洛姆广泛借鉴包括母权论、伦理学在内的诸多学说,并非纯然是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弗洛姆学说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母权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修正个体的精神分析学说,且与弗洛伊德学说渐行渐远,从而形成自己富于特点的“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由宇宙演化论引申出的人之高贵论,以“诚”为主要范畴和基本观念所构建伦理道德学说,“无欲故静”、“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人身修养论,政事法天、用贤治国的社会政治论及其教育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当今仍有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