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何心隐的"讲学"生涯,多置身于"师友圣贤"之间。何心隐亦以讲学活动多有所遭际,并最终被逮而死于狱中,其弟子朋友身赴心隐之难者是大有其人的,唯以文献缺如,其人其事多已无闻。论文稽考相关史料,钩沉索隐,对此一段曾存在于天壤之间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所述。  相似文献   

2.
米文科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31-33,45
三原弘道书院是明清关中地区最著名的讲学书院之一,为三原人王承裕所创建。弘道书院以"弘道"为目的,讲学注重经学、礼教、气节,不尚空谈;解经则强调以心证经和体认躬行,并重视心性的道德修养。弘道书院的建立,不仅开创了明代关中地区的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大量的理学人才,同时也为明代关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并凸显了关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何心隐的讲学生涯,多置身于师友圣贤之间。何心隐亦以讲学活动多有所遭际,并最终被逮而死于狱中,其弟子朋友身赴心隐之难者是大有其人的,唯以文献缺如,其人其事多已无闻。论文稽考相关史料,钩沉索隐,对此一段曾存在于天壤之间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所述。  相似文献   

4.
李长祖 《文教资料》2011,(16):125-12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一个"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更是士子们磨练德性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解析《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德育教育模式及自由自主、自省自察等德育途径方法,以望对于当代大学德育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明代湖北书院有105所,在全国书院教育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若以功能来划分,明代湖北书院大致可分为讲学、科举、祭祀三类。事实上,每个书院都具有这三种功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书院是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后学讲学的产物。明代湖北书院讲学的流派主要是阳明(王守仁)、甘泉(湛若水)和白沙(陈献章)三派,李承芳、何迁、葛寅亮、顾阙、顾问、耿定向、耿定理等儒师或主白沙,或宗阳明,或宗甘泉,建立书院,开席讲学,推动了湖北书院讲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明代湖北儒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7.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江西余干籍右丞相赵汝愚及其从弟赵汝靓创办的东山书院,在赵汝愚好友朱熹的亲临讲学与大力协助下,文风日盛,培养和熏陶了诸如柴元裕、饶鲁、谢枋得、胡居仁等一代又一代的理学名人与乡贤。东山书院虽曾多次遭毁,但始终发展并延续了下来,成为齐名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的江西古代著名书院。虽然近现代其关注度和影响力不及这三所书院,但其曾经的辉煌却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从宋初到清末,历时近千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书院的起源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据考证,“书院”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据《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以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考察其功债)于外”。可见官方的书院除刊辑经籍之外,还负责荐举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由此便聚集了一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 文士,而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而私人创建的书院有时间可考的应首推建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张九宗书院,在当时许多书院中具备讲学、授徒活动的书院,据志书记载仅有四所。即:“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的皇寮书院,“在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的松州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  相似文献   

10.
何心隐(1517—1579年),原名梁汝元,明代后期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一五七九年,在张居正变法高潮时,被湖广巡抚王之垣杖毙于武昌。在历史上,何心隐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他的活动却牵涉到了明代后期两位杰出的法家——张居正和李贽。正因为这样,人们在研究明代后期思想史、政治史时,他又是经常被称道的人物。解放后,何心隐的集子也出版了。在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影响之下,直到今天,他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批判。有些人,因袭几百来“传统”的观点,为了美化何心隐,  相似文献   

11.
明隆万名臣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一个由学侣到政敌的转变过程。大体而言,隆庆五年秋以前,由于他们的经世志向、改革纲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一致,使其能够携手共政,力行改革,并开启隆万改革运动之先河。但这之后,他们的矛盾冲突和权力斗争渐趋激化,最终导致张居正“附保逐拱”,并借“王大臣案”酝酿诬杀高拱之阴谋。虽然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却表现出封建专制体制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张居正的失德之处乃至人性之恶。研究高张由学侣到政敌之关系转变,既有助于认识隆万改革运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助于把握隆万交替时期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2.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他从寒微中奋起,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之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协助小皇帝,推行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使日趋衰败、充满危机的明王朝有了起色。然而在他辉煌人生的背后,却暴露出了他勾结宦官,偏信阿谀奉承、独断专行、任用私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败坏国家制度的一面。本文就是要从这些方面来展示一个历史上真正的张居正。  相似文献   

14.
吏政改革是高拱主持隆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隆庆三年至六年高拱执政期间,针对嘉靖中期以后吏政败坏的严峻局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挽刷颓风、振兴朝政的改革,在用人之制、考核之制、奖惩之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整治,成效卓然。高拱的吏政改革不仅刷新了明代吏政,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了新的一页,而且也为其后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启了隆(庆)万(历)大改革之先河,在明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嘉靖八年内阁之争是继"大礼议"后明统治集团内部又一次政治动荡,包括"张璁桂萼党案"与"杨一清纳贿案"两个发展阶段。经一番曲折,大学士张璁、桂萼先败后胜,而首辅杨一清以"纳贿罪"被迫致仕,其余被牵扯其中并遭到打击的大小官员亦数十人。其胜负关键除传统史家强调之霍韬对杨一清的两次弹劾外,还包括"议礼新贵"另一健将——吏部尚书方献夫的密疏攻击。杨一清"纳贿罪"成立与否还尚难定论,而决定嘉靖八年内阁之争结果的并非"贿与不贿",而是在于"党与不党"。导致其罢职的根本原因是明世宗对"结党擅权"的疑虑,所谓"纳贿罪"实为世宗"权力平衡"的政治借口。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张闻天是党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领导者,其科学的、民主的、系统的文艺思想对于延安的文艺运动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张闻天对于党的革命文艺事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设想,他提出了当时文艺的总的服务方向,即中华民族新文化为抗战建国服务,在抗战建国中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张闻天对于中华民族新文化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指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张闻天推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统一战线政策,十分关注文化团体和知识分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民主性精华。  相似文献   

18.
受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和陆王思想的影响,张东荪从自己的宇宙观出发,将理智与人格看作是宇宙进化的“突创品”,认为以理性为指导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主智的人生观奠定了张东荪自由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学》关于犯罪中止的传统理论通常认为犯罪既遂后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形态,笔者却不敢苟同,认为行为犯既遂后仍可能存在犯罪中止形态。本文就对行为犯既遂后中止进行了法理分析,进而指出认定行为犯既遂后中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