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有很多人问过我,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历史上的哪个人物?其实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也没皇位争夺问题,还为中国扩大了很大的版图,享受荣华富贵至死,也没什么家庭悲剧,他的人生是很圆满的。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  相似文献   

2.
做一缕阳光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我颇以为然。时时刻刻,明明暗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天使和魔鬼的争斗之中。当天使占了上风的时候,人的行为举止就表现为真,表现为善,表现为美;当魔鬼占了上风的时候,便是假,便是恶,便是丑。如果一个人在绝大多数时候和关键时刻总是天使胜利,那么他就会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沉思录     
1.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一一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  相似文献   

4.
正司马光这个人好像压根儿没年轻过,一辈子不讲究吃穿,也不爱钱财,又不讨小老婆。按照今天的眼光来挑剔,司马光简直一点儿人性都没有。在整个大宋朝,在这一点上只有一个人能和他匹敌,那就是名声诡谲、毁誉参半的王安石。这两个人都很幸运,他们在一生中遇到了真正配得上自己的敌人,同时也是朋友。不过司马光更走运,他不只是留下了一本历代皇帝的必读课本,在生前他就是全国的偶像级人物。老实孩子,一辈子就撒过一次谎  相似文献   

5.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  相似文献   

6.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7.
闲暇之余到图书大厦。一本《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吸引了我。这本畅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试想一下。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要想做好每一个细节。就必须有一个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因为单身并非所愿,所以我不快乐。单身时偏偏爱上有女友的男人,我更不快乐。单身许多年,爱上的可能是一个无法感化的男人,我怎么会有快乐? 我只好还单身着。 我常常想,很久以前我就想过要嫁一个像他这样优秀的男人,现在他就在我的面前,我能让他擦肩而过吗?擦肩而过后,我又去哪里再找这样的男人?曾经有人启发过我,说:“孩子,现在是  相似文献   

9.
朱希良 《今传媒》2005,(2):50-50
和肖健交往也有将近六年了。2004年12月3日,他打电话给我,说是自己;隹备出一本书,想请我帮忙给看一下,然后就可以送出版社了。我先是感到有些惊奇,仔细一想这也符合肖健做事的风格不事张扬,稳稳当当,有思路,有耐心,过段时间,就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邻里之间     
1、要想孩子听自己的话,先让自己听孩子的话.是听孩子说话.我一直认为,对孩子进行家教,其实就是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适当点拨她(他)一下.孩子不说话.你的点拨就没有针对性,就是乱说一气.不听孩子说话.就没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每次收到《新闻与写作》月刊,那张封面总叫人爱不释手,想写几句话。 我觉得一家杂志的封面有如一个人的脸。初见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他那张脸,是美、是丑、是端庄、是放荡、是严肃、是轻佻、是高雅、是猥琐,大体上可以从脸上看出来。 一家杂志要珍惜自己的面部。在封面的设计上要有所考究。通俗杂志或影视刊物放上一个美人头像,那是可以的。一家严肃的刊物如果以美人头来吸引读者,那就是自己贬低自己。而在封面上为某一企业做广告,印上几幅彩色商品图像,犹如在人脸上贴  相似文献   

12.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13.
姜椿芳曾经对我说:"关在狱中七年,我想的就是,如果还能活着出去,一定要编辑出版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 怎么他被关了七年!是因为历史上的问题吗?不,他的历史再清楚不过了,他本是常州人,父亲因为失业带着一家搬到哈尔滨,投奔大伯.家贫,他上不起大学,只在一个俄侨那儿学了两年俄文,以后就以俄文翻译和担任一些编辑出版工作,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14.
志岩 《档案天地》2007,(1):27-28,42
2000年.德国一家制片公司根据玛丽塔.洛朗兹的自传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与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影片上映后.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当年的暗杀行动悔恨不已。“中情局毁了我的一生.它比黑手党还残忍……”玛丽塔说她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回到故乡德国,另一个就是与卡斯特罗见面.希望得到他的谅解,“我会对他说:我爱你,我的大胡子!”“爱情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不杀他.因为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杀手.我不能剥夺我所爱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一位朋友想生产饮料。我知道他并不是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劝他别做。因为饮料打开市场要靠广告.要花大钱做广告。饮料固然赚钱.但先要投入大把钱,先要“烧钱”.烧不起也就难以成功。我还讲了旭日升、露露等饮料成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的饮料有特色。不用做什么广告.坚持做下去。我无言以对。反正不是我的钱,操那么多心干什么。一年后。我又见到了他,他说到底没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17.
最大财富     
小浩 《出版参考》2007,(11):18-18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一名男子在海滩漫步,他想: 如果我有一辆新车该多幸福: 如果我有一座大房子该多幸福: 如果我有一份好工作该多幸福: 如果我有一个完美的妻子该多幸福。  相似文献   

18.
魏剑美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14-14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上班听领导的,下班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说他和谁发生过争名夺利的事情.更不要说什么风流韵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上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得津津有味.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同事叫他打牌.他摆摆手说:“快别提了,最近手气痞.昨天打麻将还输了千把块!”事实上.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打麻将。也不上网聊天.更从不拈花惹草。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将自己如此描黑.一次酒后他坦诚相告:哥们.还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要不这样我哪里混得下去!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识胡士华已有十多年了。那时他在五楼的文联上班,我在二楼的图书馆工作,他常到图书馆里来看书看报。当我得知他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报道“白条新闻”的作者时,立刻对他刮目相看。我想,一个对农民对土地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一个没有非凡勇气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我钦佩这样的人。这以后我和他有了来往,我的小屋子里也就常常响起他声若洪钟的声音。特别是说话说到激动的时候,他的声音大得我家的四壁和门窗都跟着共鸣震颤。粗壮的身材,朴素的衣着,再加上这特别宏亮的嗓门,不由得我一再在心里想:还是个庄稼汉!  相似文献   

20.
莫言  华凝 《出版参考》2004,(12):18-19
中国作家在国外的所谓“演讲”,其实多半是自欺欺人。一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能来三五十人听(其中多半还是自己的同胞),已经很不错,有时候来上三五人,你如果还想拿出事先写好的讲稿读一遍,那离神经病也就不远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进饭馆,喝着吃着,该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二是中国作家中,就我所熟悉的范围内,给他一个题目立即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成理的很少,多半是满嘴烂蒜,把那些说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