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看初二物理(沪科版)第138~139页的[观察与思考]: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面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图1-(a)。若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浮起来如图1-(b)。解释图1-(a)蜡块上浮的原因较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可图1-(b)中的蜡块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时,蜡块与容器底面有一个黏着力。学生会误认为蜡块不能上浮的原因是容器底面对蜡块的黏着力大于水对蜡块的浮力。如果老师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不再紧密接触,学生又误认为蜡块上浮的…  相似文献   

2.
设计背景:在“浮力产生原因”实验教学中,利用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虽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但实验中,对“蜡块平整面与底面紧密接触,注入水时蜡块不上浮”的操作比较困难.若在容器底部涂一层蜡再操作,往往会使学生在探究中误解为蜡块是被粘在底部.为此我们对教材中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3.
在浮力教学中不少老师在讲解浮力产生原因时,为强调浮力是液体对浸入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常做这样一个实验:如图1,使石蜡块底部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中,水不能进入石蜡块底部,不能产生向上的压力,即无浮力,石蜡块不上浮;用棒轻拨石蜡块,水浸入石蜡块底部,产生向上的压力,石蜡块受到浮力浮起.这个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但往往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物体与容器底只要紧密接触,则不受浮力.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浮力》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是掌握这章知识的关键.以下就几个疑难问题谈谈看法.例1物体排开多重的液体,就一定受到多大的浮力吗?许多学生会想当然地肯定这种说法.这主要是没有真正领会阿基米德原理造成的.他们只考虑原理内容中“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部分,却没有想到产生浮力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只在一定条件下才受到浮力作用.我们可以用实验来看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取一块石蜡紧压容器底部,使其紧密接触,注水后石蜡不浮起;若使石蜡不与容…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同学们搞清浮力的本质,我们经常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长方体蜡块.放在平底水槽中.使蜡块与水槽底面紧密接触。向水槽中缓慢注水,可以看到水没过蜡块以后,蜡块并不浮起。当用细棍轻轻拨动蜡块,使水进入蜡块与水槽相接触的底部表面之间时,蜡块立即上浮。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搞清浮力的本质,我们经常做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长方体蜡块,放在平底水槽中,使蜡块与水槽底面紧密接触,往水槽中缓慢注水,可以看到水浸没蜡块以后,蜡块并不浮起。当用细棍轻轻拨动蜡块,使水进入蜡块与水槽相接触的表面之间时蜡块即上浮。  相似文献   

7.
在讲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都是以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和金属块受到浮力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然而学生在学习中以为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受浮力大小才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不能理解金属块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所受浮力都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笔者把此演示实验做了简单的改变,装置见图,演示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教材“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中.用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做演示.该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 但实验中,对“蜡块平整面与底面紧密接触.注入水时蜡块不上浮”  相似文献   

9.
本章讲述了浮力、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学习这些知识要应用前几章所学的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学好这一章的关键是澄清下面几种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一、物体在什么借况下才受到浮力作用常见的错误是“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为此请你做这样一个实验:你把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或沉到水底的物体从水中提出水面,你会感到在水中提时比出水后…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理科月刊》1997年4月号(供初二年级使用)35页,发表赵国臣、张友金两位老师的《应理解中的V排》一文.文中在谈到当物体下沉到容器底部且与容器底接触的三种情况时指出:若物体的下表面有部分与容器底密合(即两者之间没有液体),其余部分与容器底之间有液体,如图1(即原文图2)中的物体A、B、C,此种情况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应等于图中画斜线部分的物体的体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将上述说法引伸为:这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就等于图中画斜线部分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我们…  相似文献   

11.
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 ,其内容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表达式为 F=ρ液 g V排 .现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求解下面的选择题 :在一个盛有 15 0 N水的容器中放入一物块 ,则它所受到的浮力应为A.大于 15 0 N    B.小于 15 0 NC.等于 15 0 N    D.以上答案都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选项 B,理由是 :由阿基米德原理 F=G排 =ρ液 g V排 可知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而由题意知 ,物块排开的那部分液体只是…  相似文献   

12.
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竖直向上的浮力.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若浮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上浮.比如,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木块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所受水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所以木块会上浮.而在木块上浮过程中,浮力对木块做功,那么,能否利用浮力对物体做功这一现象,来设计一台不需消耗任何能源的“永动机”呢?若可行,岂不解决了“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13.
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张木兰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里关键是要使学生对“排开的液体”有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把排开的液体(水)由溢出口排出容器,流入溢出口下...  相似文献   

14.
知后要奋进     
传说在公元前3世纪,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王亥尼洛请一位金匠给他做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的王冠国王十分满意,但又疑心不是纯金的,于是请来阿基米德,希望他能给出一个结论。阿基米德昼思夜想,也理不出头绪。一天,他洗澡时发现澡盆里的水被身体挤得向盆外流淌,同时觉得自己也变轻了,他恍然大悟,经实验,发现了一条重要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就是名的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用这个原理进行了一番运算,终于解决了叙拉古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1问题引入:自由下落容器中的铁块所受浮力与静止时是否相同阿基米德定律是物理学中力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16.
正确领会阿基米德原理重庆师专石东平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这就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该原理所用文字不过三十来字,语言浅显,看似非常简单,但若详细探究一番,竟也悟得...  相似文献   

17.
浮力     
考点聚焦本考点涉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计算和判断物体浮沉的条件等问题,常与受力平衡、密度、压强等知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主要内容有: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范例解析例1如图甲所示,将一挂在弹簧秤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图乙中能正确反映弹簧秤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象是()。解析金属块未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金属块的重力。一…  相似文献   

18.
阿基米德原理是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前212).经过实践研究而发现的。这一著名的原理内容是: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用公式表示: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阿基米德定律及其公式,仅适用于存在浮力的条件下计算浮力的大小,不能用以判断有无浮力。而教学中,显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却不受浮力的实验比较难做,或常引起误解。比如,用经过表面加工的石蜡或木块,放在水底或水银底的实验,往往因物块虽经加工仍难与容器底的内表面密合,结果液体浸入而使实验失败。即使实验成功,也易使学生误解为物体所以不上浮,是分子间引力或液体的“粘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比较几个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并不用到复杂的计算,只需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在不同的情景中,比较的角度也不同.例1 将形状、体积相同的四个球分别浸在煤油和水中,图1为各物体静止时的情况.由图可知,这四个物体中受到浮力最小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