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弗洛姆则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马克思、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但侧重点不同。通过对三位学者异化理论的梳理探讨,能够对我国当前人的生存样态分析提供参考,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研究仍处于零散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扩展性的研究。就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正当性的研究、不合理性的研究以及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价值旨趣的探讨。为推动这一理论深入发展,须扩展和深化文本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拓展研究视角,全方位、多层面探析理论内容;立足"新时代"文化发展境遇,凸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3.
哈特穆特·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在对多种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首先,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同时期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批判体系: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代表的政治批判以及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的经济批判。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的批判目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旧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会的发展及改革问题主要源于其实践转向,马克思认为:"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即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是指导当下物质和精神及其他领域建设的理论基石,这已然成为当下重新阐释的必然,系统地围绕实践转向的论证脉络,从现实社会人的活动出发,以历史形态和人类发展价值诉求为落脚点去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对推动当代中国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即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实质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核心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找到实现人自由全面与解放的钥匙。在今天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马克思的社会建设理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达成离不开宗教批判这一重要环节,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则印证着马克思通过宗教批判已经转向唯物主义视域的事实。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一重意蕴则高度体现了这一转向的开始,即马克思在宣告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环节已然结束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个产生了宗教的现实世界,同时以对宗教双重社会功能的肯定找到了哲学这个担负着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其不仅使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事业具有了彻底性与现实性的可能,更是马克思开启唯物史观视域转向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提纲》中立足于实践,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他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含义。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异态化的表现,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以马克思社会历史论为渊源,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基点,历史地考察了新中国建设和世界现代化运动经验;揭示了由生产力、科技和改革诸因素耦合成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机制;论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取向;阐发了战略指导思想、战略体制选择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选择体系,其理论的科学性、实效性已显示出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三重维度,即批判之维,通过揭示和还原错误社会思潮的内在本性,从而对其进行价值否定;构建之维,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夯实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超越之维,通过解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其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 ,是一部纲领性文献。在批判《哥达纲领》的同时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科学预示 ,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的理论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根据。搞清楚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把握两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对于防止和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批判资产阶级史学中形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而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是把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列宁指出: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批判的观念是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一个统一的、重大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包括历史理论和历史编纂学)也是这样。它一开始就以批判地战胜资产阶级史学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空想性并吸收其有益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和谐社会既不是一种既定的社会状态,也不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诉求,而是一种辩证的自然历史进程;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体智之间和谐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西方左翼激进政治思想的旗帜性人物之一,齐泽克吸收了拉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理论资源,开辟了一条以意识形态批判为切入点,力图激活共产主义的左翼激进政治之路。通过揭示意识形态幻象的内在运转机理,齐泽克直指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非一致性的隐藏,批判其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对抗。基于此,他进一步阐释了足以摧毁资本主义无限再生产的四种内在对抗,通过规定新的革命主体、新的阶级斗争坐标、新的革命策略重构了共产主义。齐泽克的这一尝试具有凝聚左翼力量的现实意义,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一种时代重构。但齐泽克的左翼激进政治理论又有着内在局限性,需批判地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也具有值得挖掘和传承的丰富的宝贵遗产。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人道主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地说,马克思以前的人道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表现为四种基本形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道主义。这些理论思想都对马克思日后形成的科学的人学理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平等、公平及正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正义观。围绕着实践的主体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基于个体自由、社会平等以及历史进步的实践正义观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7.
物化问题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比任何细节问题都更为重要的问题",它作为20世纪最早最系统的物化理论使得该著作名声大噪.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韦伯的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物化观点的混合体,在客观上成为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批判主题转变的理论中介.  相似文献   

18.
个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终极价值,有关人的问题历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关注探索"现实的个人",这内涵丰富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起点源自于实践,他不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批判费尔巴哈从"真正的人"的角度来看哲学人本主义价值,正因为此,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提出了新的"新唯物主义"这个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大体育理论缺失实在性的理论基点,由此导致其理论架构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从而造成各结构要素关系混乱。基于身体既是肉身化的主体,也是灵化的肉体,还能够实现体育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提出以身体为基点,以身体不断生成的特性为依据,按照身体存在者、社会化、技术化的逻辑重新演绎大体育理论;最后阐述以身体为基点构建大体育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虚幻共同体进行了深刻揭示和批判。共同体是否具有虚幻性是以现实的人们的利益是否实现为基本价值尺度。深入阐释和发掘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建构公共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