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用迁移是语言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指第一语言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行为的影响.但是,目前针对第二语言语用知识对第一语言语用行为的"语用反向迁移"则研究较少,更无人观察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对其母语的"语用反向迁移".本文通过对外国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的"语用反向迁移"的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在一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来华外国人的英语恭维语回应中,确实存在明显的汉语向英语的"语用反向迁移".  相似文献   

2.
英语的"格"及由此产生的语用迁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语用负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学习者对英语中的"格"和汉语的比较所产生的语用迁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语用迁移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全面实现"为迁移而教学"是解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彻底转变的途径和方法,合理地进行关于迁移的教学,会使学会的知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开篇提出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迁移”围绕论点,首先从知识的系统性,教材的有序性,从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训练方式选择上出发,论述了强化认知前提,促进顺向迁移;针对后继学习也可能会对先前学习产生某种影响,论述了加强新知内化,巧用逆向迁移,最后论述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预见,力戒“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作用”的负迁移,让正迁移在教学中的运用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鱼是一种结果,是暂时的收获;而渔是一种过程,一种方法。得渔就是经验与方法的一种迁移,它可以让人终身得鱼,也是教学之根本。一、迁移教学的含义1.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  相似文献   

6.
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结合"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中教学实例的运用,从采取相关递变与类化变换的教学策略、巧用逆向迁移、运用比较概括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正向迁移,力戒负迁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凯 《文教资料》2008,(15):41-42
翻译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译者在将原语信息变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以往对翻译过程研究所忽略的.本文认为,正确的翻译过程的水平程序应该是"理解-释义-表达".在这个程序中,存在着两种语言间的迁移现象:原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目的不在于去规范翻译行为,而是由此追寻译者的思维轨迹,以便对译文作出客观的评价,进而达到对翻译质量乃至翻译对交际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李学明  刘思林 《文教资料》2008,(26):202-203
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学习活动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通过学习迁移能促使大学生知识、能力、应用三统一的教育任务的完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情景教学,促使学生顺利地从"旧"向"新"迁移: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虚"向"实"迁移.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思考、表达"这三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和言意融合的妙处,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并加以迁移运用,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知识迁移理论在学会学习以及"减负"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界、家长、教师共同向往追求的目标,并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学和教学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减负"也是大家孜孜以求的教育口号。近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减负"问题却收效甚微。迁移理论的研究为"减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探讨了利用知识迁移理论在学会学习以及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