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我国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有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性和普通型等。家长的人才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教养重点,即家长在教育当中,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投入。如有的家长,他们往往把教养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或技能技巧的训练上,而对孩子自理能力、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与其他家长相比,他们在子女教育上显得比较紧张和有压力,总要抽出大量时间辅导孩子学习,或花钱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生怕孩子学得太少,会落在别的孩子后面。这类属于知识型或技能型人才观的家长,他们的人才标准是,要么知识渊博,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升学、择校、考试排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希望,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不遗余力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学习的好坏、名次的先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这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家长应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港湾。  相似文献   

3.
金悦  张旭 《安徽教育》2013,(3):11-12
<正>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有一个光明前途,家长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隐患感到担忧。一、依赖学校,忽略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因此,他们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自己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孩子的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4.
千年伊始,在世界许多高校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大学生家长。他们为了子女的大学教育学习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随时盘旋在子女周遭,打探着子女的一言一行,监视着学校一举一动,若自己的在校子女一遇到点儿挫折或困惑,他们便立刻出现在大学校园出手相助或直接找学校相关部门亲自过问,甚至横加干涉学校教育管理事务,从而表现出种种过度的教育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5.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之师。渴望子女成人成才,这早已成为所有家长的最大心愿。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舍得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不能全面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况,教育时难免缺乏针对性。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着力改变家庭教育的瓶颈以及学校封闭式教育带来的"孤岛"状态,鼓励和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及社区成员从理解到支持,从熟悉学校教育到参与学校教育,努力进行"浸入式"家校联动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女子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今天40岁以上、50岁左右的家长,生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切身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痛苦,有心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人上人”。据有关单位调查,家长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占99%,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的占77%,想让子女出国留学的占63%。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读书好,一好百好,其他一切都给搁置一边。由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低,对如何教育子女缺少方法:只知道要求子女把书读好,不知道教子女如何读书,更不知道教育子女…  相似文献   

7.
“孩子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的全部希望。”这几乎成为现代社会中家长们的口头语,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家长身份,认为孩子的可塑性大,完全可以根据父母的意愿任意加以塑造:要他们学什么就学什么,要他们怎样学就怎样学,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家就可以成为什么家。有许多家长顽固地坚持自己  相似文献   

8.
一、做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这一代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太多的希望。这代大学生的家长成长于“文革”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大多数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因而将自己的大学梦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的关怀无微不至,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子女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上。他们密切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只是孩子的分数。在学习上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严厉而苛刻的,而在生活能力、劳动观念和思想品德方面却是迁就甚至是放纵的。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的发展便出现了畸形。  相似文献   

9.
先前,一谈起家庭教育,人们便把目光全都朝向孩子,总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家长总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的精力大多用在教训孩子、想方设法纠正孩子的过错上。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其实,家庭教育是提高家庭全体成员素质的教育,包括子女也包括父母,而且父母教育比子女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子女的教师,是子女的监护人。子女社会化所需的许多知识经验,要靠父母引导他们去学去体验。父母当然应比子女懂得多一点,才能教好孩子。同时,父母又是子女与生俱来的最早的模仿对象,重视学习的家长,才会成为…  相似文献   

10.
正【题记】2011年我响应教育局的号召来到高区初村小学下乡支教,该校学生几乎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长一般都在镇上的厂子里打工,有的家长加班很晚才回家,等到回家的时候孩子们几乎都睡了,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甚至连字都不认识,更别说给孩子辅导功课了。再就是留守儿童的生活仅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所以学生只能靠着老师在教育。【思索】我在想,如何把每天的作业告诉家长,而且还能  相似文献   

11.
现在年轻的父母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自然成为“顶 在头上怕跌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父母除了在生活上对其百般照顾外,在智力上也不惜花费精力和金钱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成为“神童”。 在南京的一次晚会上,一位“神童”当众表演,他能够指出任何一个字典的某一页某一行,博得了不少家长称赞。他们纷纷效仿,逼迫二三岁的孩子抱起字典。一些家长希望子女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毫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抠出来投资,并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玩耍的时…  相似文献   

12.
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是12岁—18岁,家长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  相似文献   

13.
李四明 《海南教育》2014,(10):96-96
同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会判若两人?按理说,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化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老师少。可是总有一些家长教育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我想这恐怕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吧!  相似文献   

14.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每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很多家长深陷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长的眼里,子女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希望能够掌控孩子的一切,无法容忍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希望子女今后能够成龙成凤。为了孩子,家长可以牺牲一切,但是过分过度的爱就会走向爱的反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海教育》2005,(9):95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员徐安琪认为:经济上的高成本对不同孩子的成效具有差异。调查发现,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经济成本越高,就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越有利。有些子女学习或工作出色,家长表示从未给孩子请过家教、上过补习班。他们注意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可见,养孩子的高经济成本不是万能的,而是可以替代的。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摘     
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在一个有关教育的座谈会上,一些父母在谈论“儿童权利”这一问题时心情十分复杂:从理性上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完全是正确的,但又担心一旦把权利还给了孩子,子女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怎么办,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家长们的忧心不无道理,这倒不是他们对自己的子女缺乏信心,而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在谈论上述担忧时,其实也就找到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理由和办法。正像许多父  相似文献   

17.
王巍玲 《海南教育》2014,(20):93-93
[题记]2011年我响应教育局的号召来到高区初村小学下乡支教,该校学生几乎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长一般都在镇上的厂子里打工,有的家长加班很晚才回家,等到回家的时候孩子们几乎都睡了,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甚至连字都不认识,更别说给孩子辅导功课了。再就是留守儿童的生活仅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所以学生只能靠着老师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孙钧 《甘肃教育》2004,(12):7-7
家长包办代替和过高的期望值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重视子女的教育风气越来越浓,持别是城市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教育投入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开支。城市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大大地提前了,这原本是件好事,但问题是一开始家长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孩子未来的发展去向,并把业已成名成家作为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才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家长会可以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增进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传统形式的家长会无论对家长、学生、教师都成了一种负担。学生因为学习或纪律不好,害怕家长了解情况后惩罚自己,因此害怕开家长会,有的干脆不通知家长;家长因孩子学习或纪律不好,害怕丢面子而不愿参加;教师害怕家长不来,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感情。每次家长会都有许多家长不来,有时甚至…  相似文献   

20.
[案例]有一些家长,往往把子女的学习不好、行为不好归咎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不力.当老师的,本身在这些学生身上就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听到的却是一些不顺耳的话,自然感到委屈,便也埋怨起家长这般没水平,也急于为自己辩解.这样,家长又认为教师不够谦虚,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了学生及家长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