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其实现在的我已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半年前竖在便利店架子上的《明日风尚》究竟是什么样子了,只依稀记得有个特别大的"明"字,和周围一大堆杂志混在一起,一直到北京的设计师朋友打电话给我,仿佛发布一条爆炸性新闻般地对我说:"快去看看最新的《明日风尚》吧,  相似文献   

2.
慵慨悲歌《明日报》 《明日报》倒闭了。 2001年2月21日,午时。 “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网络原生报的首页上,赫然出现了如上9个醒目的大字和一篇简短的声明。 同日,《明日报》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该报创办人詹宏志宣布《明日报》关闭,并以一种坚定的语气向全体员工认错:“我是以错误的号召,让这么多人才。股东,投入这么一个生不逢时的大试验。”“《明日报》以骄傲开始,就要有尊严的结束。”他认为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对网络环境成熟时机的判断,其次是动用了超过自己可以承受的资源。 “他低着头、脸…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是我喜爱的读物之一。尤其是“一得录”、“新闻采写讲座”、“地方报台”、“说长道短”等栏目,每期都通读了,受益匪浅。在我周围的同行中,也对《中国记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美中不足。例如1988年11期第29页《写稿的朋友今何在?》一文的开头“我在一张全国性的报纸工  相似文献   

4.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5.
[原文]要做则做后生家每临事①,辄曰②:“吾不会做”。此大谬③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④,大误终身。家⑤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⑦。世人若被明日累⑧,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⑨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 ①后生家每临事:年轻人每逢遇到事情。后生家:年轻人。临事:遇  相似文献   

6.
2月21日,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编者注:“网络原生报”即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的网络媒体)正式宣布停刊。中午时分,网站原首页撤消,改为《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的声明。 《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月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它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明日报>不再有明日》……睹如此类的标题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内地的一些媒体在2月20日晚即从台湾网站上获悉《明日报》第二天关站的报道,如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当即向《明日报》求证(2000年8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借助《明日报》的电子报发送平台ePost发行简、繁体电子报,成为首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过台湾网络发行的祖国内地新闻媒体)。新  相似文献   

7.
姜虎 《新闻窗》2006,(1):56-57
“新闻发生了,都市报在现场”,“一样的娱乐,不一样的新闻”,从加入《贵州都市报》大家庭以来。这两条信言一直被我恪守于心。一天偶然整理采访包,随意倒出了一堆机票。才发现自己在一个月内又“跑”了大半个中国。超级女声、莱卡风尚、周杰伦……,长沙、上海、北京、昆明……只要是贵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动态,作为都市报品牌板块“虎子娱乐新星闻”的领衔记者,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奔波的辛苦自不用说,但看着喜爱都市报的读者津津有味地捧报阅读时,我心里又仿佛被温暖包裹,一些采访中的幕后点滴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在台湾风光登场的电子报《明日报》,挟着“PC HOME”网络家庭集团和《新新闻》杂志的盛名,加上高薪在新闻界挖来200名记者的阵容,很快打出了名堂,更一度传出国际传媒大亨有意收购的传言。但是不到半年光景,又传出每月亏损2500万新台币(约合600万港元),原有的资金快将耗尽,投资者无意增资,部分记者的薪金以非即期支票支付,业界甚至纷传《明日报》大概支撑不了两个月了。  相似文献   

9.
正当本刊即将付印之际 ,2月20日晚 ,台湾媒体纷纷报道 :《明日报》将于2月21 日上午正式宣布关站 ,香港《壹周刊》集团接收采编人员后将转向平面媒体发展。21日中午 , 《明日报》在其主页上刊出《谢谢网友 ,明日报再见》的启事。作为网络原生媒体 ,《明日报》是 不少传统媒体工作者抱着理想和热忱投身其中的新事业。然而 ,形势的发展未能如人所愿。 《<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 ,诸如此类的大标题纷纷出现在台湾各大媒 体上。有评论指出 :烧钱快、获利难 ,是《明日报》的两大致命伤。或许可以用“虽败犹荣”来形 容《明日报》一年来的拼搏。尽管现在她从网络上消失了 ,但作为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新生事 物 ,相信她将会成为传媒界分析研究的经典个案。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所以本刊在证实了有 关《明日报》的消息后 ,仍决定刊出闵大洪先生的这篇文章 ,因为《明日报》毕竟为网络新闻传 播界留下了值得探究的经验与教训 ,读者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11.
王燕 《新闻天地》2008,(12):48-50
以《朋友》成名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曾经一首脍炙人口的《朋友》让臧天朔被人们熟知,更让他成为大家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底,浙江文艺出版社重新再版了当红女作家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第一次接手出版长达6本之多的网络文学而且还是再版书,图书在市场会不会被广大读者所接受?该书出版后,我一直很期待读者的反应,一天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说:“你送我的《后宫·甄嬛传》太好看啦,你说这个作者是不是古代文学修养很高啊,古诗词用了那么多,那么情意缠绵的,我忍不住去买了本《诗经》……”仍然处在阅读兴奋状态的朋友特意打了电话来,放下电话的时候我由衷地笑了.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说“焚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的暮春4月,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文革”风暴即将降临。文坛泰斗郭沫若以副委员长的身份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在听取文化革命的专题报告之后,即席发言,检讨自己“实在没有改造好”。出乎在座衮衮诸公意料的是,郭沫若为表示自己从头改造的决心,竟说了这样一番话: 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这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一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为工农兵群众服务》,1966年4月 28日《先明日报》)  相似文献   

14.
一‘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称他们夫妇二人正商量去买一条好裤子送我,我一时愕然;电话中接着说:“我们看到你的‘文集’了”一”我方释然。因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和香港轩辕出版社新近联合出版了《储瑞耕文集》(从我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文字中挑选出来的400余篇的集结;“文集”云云,各种体裁的“文”字“集”合在一道之谓也,如此而已),扉页我照片下的一行字是:“除了一支笔,我一无所有”.既然“一无所有”,岂不连裤子都没有么?—朋友此一“默”真正“幽”得可以! 20多年间,我当过港口的装卸工、小报的“老总”,当过…  相似文献   

15.
“观众朋友,很高兴又同各位见面。我们今晚将继续披露一些丑恶腐败现象……”这是福建电视台每周五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的《新闻半小时》节目,一年来它攫住了百万电视观众的心。 1988年底,由全省电视观众投票评选,《新闻半小时》获得“收视率最高”、“社会效果最佳”、“质量最好”、“优秀栏目”等4项评比的第一名,并荣获1988年度十佳专栏专题称号。《新闻半小时》如此受欢迎,首先是因为形式新颖。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向来是由播音员主播,而《新闻半小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投名师,访高友”。所谓“名师”,我理解为“明师”可能更妥当。“明师”可理解为“明白的老师”。在现时生活中,“明师”比“名师”更有意义。所谓“高友”,我理解为比自己“高明”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提高都是有益的。老师和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北京日报》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命运安排我做了北京人。我爱北京,爱北京的  相似文献   

17.
最长的一天     
对军迷来说,6月6日是颇具纪念意义的“最长的一天”,七十年前的这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对影迷来说,6月6日则是科幻动作大片《明日边缘》公映的日子,七十年后的这一天,汤姆·克鲁斯开始在大银幕上一路冲杀,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  相似文献   

18.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报业竞争激烈,同城报业竞争更是进入白刃化。但是在澳门,任何媒体都难以撼动《澳门日报》的强悍地位。笔者曾在澳门几个报摊前分别驻足半小时,发现差不多在5个买报纸的人中,就有3人买《澳门日报》。笔者上前询问一位中年男性:“您为什么买《澳门日报》?”他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看我说:“我是澳门人哎,当然要看《澳门日报》!”  相似文献   

20.
这部由季羡林做顾问,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的立意,具有学术研究应有的原创意识与原创精神。《华夏审美风尚史》界说了美学研究的新的对象,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的范畴,扩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我觉得这是本书最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华夏审美风尚史》探讨了华夏民族的审美风尚这个新命题、新课题。所谓“审美风尚”,即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性特征的审美趣味、艺术情趣、时尚习俗与生活风俗的审美观照的总和。按照主编的说法,它研究的范围,包括了行为文化的习俗、风俗、礼俗以及相关的民间艺术,通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