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 ,《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 ,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 :改革弊政。但再读《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 ,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一、两篇文章的人物有相同处1.都有一手绝好的技术。蒋氏有一手捕蛇的好技术 ,是长期和“触草本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的毒蛇打交道的过程中练成的。并凭着这好技术“独存”、“比乡邻之死则已后” ,也凭者这好技术活得“熙熙而乐” ,使“永之人争奔…  相似文献   

2.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3.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4.
衬托对比针砭时弊———《捕蛇者说》的艺术特色江苏/王丽蕾《捕蛇者说》是唐代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时写的。“衬托对比,针砭时弊”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又分三层意思: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强调蛇毒性猛烈可...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教材将“岁赋其二”注解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愚以为这样诠释  相似文献   

6.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1995,(4)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使“水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永州捕蛇者的后裔如今又悄然兴起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之野的一大新鲜事。 永州市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山地多,蛇类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湖南省已发现的70余种蛇类。永州市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养蛇业列为全市“奔小康工程”,引  相似文献   

8.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是《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教材注释将此句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其中“搜刮”和“毒害”无论从柳宗元当时的政治处境还是从本文的语言风格上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一、从《捕蛇者说》谈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把“观民风”的“民”字换成“人”字,许多注本部注明其中原由: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但是,同一篇文章里有“专其利三世矣”,和了“世”字,却不算犯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先说什么叫“讳”。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  相似文献   

10.
提高读写结合训练的水平,必须把握重点,选好材料,明确要求。下面以《捕蛇者说》的训练为例略作阐述。一、把握重点。这是对“读”的要求,也是优化读写结合的前提。《捕蛇者说》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层层对比,卒章显旨”。作者将“役”和“赋”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着眼过去作生存情况之比。六十年来,众乡邻“生日蹙”,即使是“殚出”“竭入”仍不免“号呼而转徙”,结果往往是“死者相藉”,十室九空,而蒋氏一家却“以捕蛇独存”。二是叙写现在作  相似文献   

11.
《捕蛇者说》(初语五册)“吾恂恂而起”一句中的“恂恂”,统编中学教材注:“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样理解,似不确切。 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通篇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蒋氏祖孙三代的“乡邻”,在重赋的压榨之下,十室九空,“非死则徙”,而蒋氏却“以捕蛇独存”。他以捕蛇抵租税,蛇的存否,对他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出路。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际,“(讠华)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不难想象蒋氏此时也同样处于恐怖气氛之中,而惊惶万状,莫知所措。因此他提心吊胆,生怕蛇不在缶中,自己也就会和乡邻一样活不下去了。“恂恂”,正表现其惶恐不安之状。而当他看到“吾蛇尚存”之后,因为有蛇准备着,到规定的时候可以把它缴上去抵租税,所以才又“弛然而卧”,放下心来。“弛然,正表现其轻松放心的情态。这里“恂恂”与“弛然”对举,两相照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蒋氏“视其缶”胡后心情的急剧变化。通过这样一张一弛的对比描写,更为突现了“赋敛  相似文献   

12.
《捕蛇者说》通过记叙蒋氏三代冒险捕蛇以抵偿租税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展示了广大农民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惨状和农村凋敝的景象,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通过各个方面的反  相似文献   

13.
“苛政猛于虎”是孔子的名句,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亦曾引用。部编教材初中第五册中却将“苛政”注解为“苛酷的统治”,笔者认为不确。首先,从《捕蛇者说》的主题来看。“鸣呼!孰知赋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显而易见,柳宗元是写繁重的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不幸。柳宗元虽然同情老百姓,但是,作为当时统治阶级的一员,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不可能去否定封建制度的统治,“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就已经将这个王叔文改良  相似文献   

14.
“岁赋其二”的“二”应理解为“两次”四川谭顺光《捕蚣者说》一文,将“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我以为这种注释不甚得体,应理解为“每年征收两次蛇”为好。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看,理解为“两次”,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更为紧密。正因...  相似文献   

15.
鸡犬不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变革失败,被贬到永州,有一回采访了一位捕蛇人,并写成散文名篇《捕蛇者说》。《捕蛇者说》对官吏催逼钱粮,有这么一段描  相似文献   

16.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体传记,是其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它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捕蛇者说》可以说是形神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格式上两者非常相似。《种树郭橐驼传》是先介绍郭橐驼其人,突出他种树的绝活;主体部分是一问一答,主要是郭橐驼的“答”;最后是问者由此而发出的感慨。《捕蛇者说》是先介绍永州郊外所产的“异蛇”,由此引出捕蛇者蒋氏;主题部分也是一问一答,主要是蒋氏的“答”;最后同样是问者即“我”的感慨。其次,在主题上两者遥相呼应。《种树郭橐驼传》中经由种树的老百姓郭橐驼之口道出了“长人…  相似文献   

17.
初中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课文注释: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这样注释,不能准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一得录     
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意把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起来。 有位老师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就从文章特点出发,按照由表及里的法则安排教学过程,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他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抓住一个“异”字来写的;“异”是全篇  相似文献   

19.
《捕蛇者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代表作。写这篇文章时,他已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谪居永州后,他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下层劳动人民接触,对民生疾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革除弊政、减轻赋税的政治主张。《捕蛇者说》的主题思想正是柳宗元这种政治主张在文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1995年4月第2版)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对“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够准确,宜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其理由如下:首先,文章开头提到“太医以王命聚之”,“聚”是“征集”的意思。既然是征集,当不会是只收两条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