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和矿浆浓度对浮选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起泡剂用量为1000g/t,起泡剂为120g/t,矿浆浓度为60g/L时,精煤产率最高,为82.88%。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因素逐项试验法考察煤泥浮选的影响,结果发现,以煤油为捕收剂(90g/t),仲辛醇为起泡剂(120g/t),刮泡时间定为3min时,浮选精煤产率为51.74%,灰分为10.01%。  相似文献   

3.
以某选煤厂原煤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浮选柱泡沫层厚度、矿浆浓度以及药剂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收剂选用为煤油,用量为400g/t,起泡剂为仲辛醇,其比例为2:3,矿浆浓度为60g/L,泡沫层厚度为8cm时最优。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了分段加药方式对浮选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捕收剂选用原柴油(200g/t),起泡剂选用二号油(200g/t),矿浆浓度为80g/L时,精煤产率有所提高了9.4个百分点,同时精煤灰分也降低7.1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以煤泥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考察矿浆p H、调整剂CMC和调整剂作用时间对浮选的影响。结果发现,当CMC用量为100g/t,矿浆p H为7时,反应时间1min时,浮选精煤产率为63.32%,灰分为9.06%。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煤泥的浮选效率,降低药剂的耗量,研究了新型DP-I高效煤用捕收剂的理化性质,以及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捕收药剂相比,使用新型DP-I高效煤用捕收剂的浮选的精煤产率提高了2.25%,煤用捕收剂降低了17.70%,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及其HLB值在浮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以及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机理,对于用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来分析选矿过程中表面活性剂所起的浮选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如何选用捕收剂、起泡剂和提高矿物的浮选产率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香蕉茎纤维和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钾和亚硫酸钠为引发剂,制备了香蕉茎纤维-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树脂吸水率为响应值,选取酰纤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为自变量,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对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树脂吸水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香蕉茎纤维-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酰纤比9.9 g/g、反应温度48℃、引发剂用量1.9%和交联剂用量0.18%.在此条件下,测得所制备的吸水树脂吸水率为461.22 g/g,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68%,说明响应面优化香蕉茎纤维-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工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该方法可用于香蕉茎纤维-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制备工艺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玉米淀粉、苯乙烯为原料,考察反应中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糊化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淀粉与单体配比、水的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在这基础上,考察了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对淀粉/苯乙烯接枝共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0.3 g,乳化剂用量0.35 g,淀粉与单体配比(质量比)1∶4,75℃下预糊化30 min,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0 h,淀粉/苯乙烯接枝物的接枝率达257.0%;进一步研究接枝物性能,甲基丙烯酸酯优于丙烯酸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木质素在乙二醇中的液化反应,结果表明液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木质素液化反应有较大的影响。以乙二醇为液化剂,在植物原料用量为液化剂用量的20—25%、温度为150℃、时间为60—80min、浓硫酸用量为液化剂用量的4%时,液化率可达到90%,所得到的木质素液化产物羟值为340mgKOH/g-360mgKOH/g,黏度为1000mPa.s-2000mP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