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用兵,有“十面埋伏”之法。古人写文章亦有此法。《汉书·韩信传》的开篇及中篇,用的就是此法。为便于分析起见,先把此传开篇原文抄录数段如下: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能推择(被推举)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厌)之,乃晨炊蓐食(未起而在床蓐中吃),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不给饭吃)。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给饭吃),竟漂数十日(在漂母操作的数十天内,都给饭)。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重重报答)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自己谋食),吾哀王孙(可怜你这公子)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  相似文献   

2.
选好一把手     
高深 《出版参考》2009,(4):12-12
用人之道,学问很深。 汉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相似文献   

3.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传》开篇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2003年去世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精神特质,也定下了这部传记的情感基调。作者张严平用饱蘸激情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穆青这位新闻界旗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史,从而  相似文献   

4.
志德与作传     
“史德”、“志德”,历代史志学家都很重视,并加倡导。我们为作古人作传,尤须讲“志德”。志德与作传密不可分。志德是撰传人能否实事求是地记述传主的前提和归结,而作传可谓是撰传人志德的反映和表现,所以,“察志德之崇庸”(董一博语)是很重要的,要写好人物传,必先修志德。今日编修社会主义新志,也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志德”。何谓社会主义志德?其核心者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悠久、深厚的淮安市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但淮安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古有韩信,今有周恩来"。由于工作学习的关系,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已多次瞻仰参观,而有关韩信的名胜古迹却因多种原因很少涉足,说来真有些愧对古人了。于是在春光明媚的五月,我们几个人相约,一道去凭吊淮阴侯韩信。韩信的纪念古迹、景点主要集中在离市区约8公里的淮阴区马头镇。我们  相似文献   

6.
韩峰 《新闻采编》2006,(4):30-31
“万事开头难”。我们要求电视新闻抓高潮,抓结局,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要抓开篇。那么,电视新闻如何抓开篇?本文谨以2004年“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类获奖作品为例,阐述一点拙见。让我们先从千姿百态的新闻开篇中撷取一些,试论开篇的魅力吧!先请看中央电视台《胡锦涛在河北考察工作》的开篇。  相似文献   

7.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初从项羽,因不被重用,转归刘邦。刘邦从萧何之荐,设坛拜将,重用韩信。韩信果然为刘邦屡立战功。项羽惊恐,便派辩士武涉往说韩信,欲使其背汉归楚。韩信回答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于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郎中:最低的官职,掌管宿卫殿门之事。画:谋画。倍:同“背”。解:脱。“衣我”之“衣”、“食我”之“食”中的“衣”和“食”均为使动用法,两句意谓把好衣美食都分给我享用。  相似文献   

8.
拜将台感怀     
陕西汉中市新南门外,有两座相邻的高台,一南一北纵向排列,北台上筑有四梁八柱高大拜亭一座,飞檐翘角气度不凡,黑底金字“拜将台”三个大字匾额悬于檐下。南面高台在汉白玉栏杆围边用巨大石块铺砌而成的平台正中,一尊用花岗岩雕成的韩信立像耸立中央,方形底座上“大将韩信”四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韩信,面目威严,身着铠甲,斜披战袍,右手抱印,左手握剑,仿佛正从千军万马的队列中健步走来,美俊潇洒,威风八面。  相似文献   

9.
今人所谓剧本,古人叫传奇。因为剧中人物和事件都十分奇特,过去无人见过或为之作传,现在有人用戏剧的形式把奇人奇事写出来,传下去,所以便给了它传奇这样一个名称。清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对传奇作过专门解释:“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可见,传奇传奇,新在一个“奇”字上,有奇方能传,无奇便失去了传的价值。传奇之奇,当然是虚构的。若  相似文献   

10.
关于避讳     
古人避讳名号极严,尤其是下级对上级的避讳,更是要避讳得滴水不露,方不致惹祸。而以别字代之,往往便会生出歧义来。其中最令人发噱的,莫过于五代冯道的门客在读《道德经》时了。《道德经》的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触着冯道的名讳,于是门客不得不找一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曾就“□□”写过“论补”(《鲁迅全集》卷五·884页)。先生说:“‘□□’是国货,《穆天子传》上有过这玩艺儿,先生教我说阙文。这阙文闯过事,曾有人说‘口生垢,口戕口’的三个口字也是阙文,又给谁骂了一顿。不过先前见于古人著作里的,无法可补;现在见于今人的著作上了,欲补不能。到目前,则渐有代以××之势。” 鲁迅先生所说“无法可补”的古人著作之阙文,今人臆补者虽有然而不多。反倒是古人著作原不阙,校书者不明所以不知所从,代之以□□以遮丑。疑文只能存疑,或出校或在疑文之后以()号标出相宜之文。疑文绝对不可代以□□,混同阙疑导致混乱,使读者误以为疑文是阙文。无可置疑之文()号一旦误标,则校者当众出丑;对有可置疑之文,判定是非亦需功力。一字不明,当引为学者之耻;而不可以用□□遮丑和蒙混读者。  相似文献   

12.
旧典与新例     
目前报刊上的杂文有一个苗头:似乎不引故典不成杂文。一写就要先来一段古人的故事,引发一通议论。最后再问一句“难道共产党人、革命者还不如古人吗”之类的话,不说千篇一律,也是似曾相识。自然,不能一概反对引古论今。最不该的是,“把破帽年年抬出”。一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一忽啦都请邹忌为今人师;一讲“郑人买履”,就也一阵风地讽喻不要象“郑  相似文献   

13.
周永年一生虽然存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文章也冠绝一时,但由于他过分自谦,所以著书不多。《清史稿》称他“博学贯通,为时推许”。桂馥《周先生传》说他“自渭文拙,不存稿,殁后无传焉。”这非常可惜,假如当时桂馥等人能够为他及时览集,他的文稿未必不能传世。现在可以稽考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14.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古人姓名谜     
元祐间,士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如“长空雪霁见虹霓,行尽天涯遇帝畿。天子手中执玉简,秀才不肯着麻衣。”谓韩绛、冯京、王珪、曾布也。又取古人而传以今事,如“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来,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又开始扩大了,过去批判了“古人动物满天飞”,把包公、海瑞、孙悟空、猪八戒、大灰狼、老狐狸、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一大帮子都被判处无期徒刑。现在是古人动物得到作家的邀请,受到小朋友的欢迎,他们又有家可归了。儿童文学的题材,应该说更有自己的广阔天地,现在不能  相似文献   

17.
正如《徐公谳词》一书开篇题词所说的那样,“志士仁人是人类永恒的赞歌”.志士仁人在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不懈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士人精神,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绝唱.它散发出来的道德感召力量总是久传不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相似文献   

18.
自出新意     
例文: 宋子京①《笔记》云:“文章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古人讥屋下架屋②,信然。陆机曰:‘谢朝华于巳披,启夕秀于未振。’③韩愈曰:‘惟陈言之务去。’④此乃为文之要。”苕溪渔隐⑤曰:“学诗亦然,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不能变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鲁直⑥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又云:‘文章最忌随人后。’诚至论⑦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20.
传播的意义大致说来有两种,一种是“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另一种是“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误传(miscommunication,直译为劣质通信,不能清晰地通信)实际上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从传者的角度看,传播策划(communicationplanning)与传播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冲突,比如虚假广告因违反了有关法律制度,往往容易造成传播的失败,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另一类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不能有效地信息共享。本文主要讨论后者。误传现象是很难避免的,它可以由于听者的原因或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