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最近收集到1枚贴有邮资标签的实寄封,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于北京建国门邮局2002年10月11日寄往湖南常德,所贴邮资标签按王晋枫先生的《北京新式邮资凭证考》一文分类(见《上海集邮》2002年第10期)和柳承美先生的《北京大宗邮资凭证标签的型别》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邮政自动化的需要,为加强邮政资费的管理、解决“邮资已付”邮戳取消之后的大宗邮件处理问题,经国家邮政局批准,北京地区于1998年11月起在东四邮局和建国门邮局开始试用“大宗邮件称重制签收寄系统”(简称“制签机”)。自1999年7月1日起,北京地区各邮政支局陆续使用第一代邮资凭证标签;2000年3月13日起陆续改用第二代邮资凭证标签;2001年1月则开始使用第三代邮资凭证标签。  相似文献   

3.
周轶超 《集邮博览》2010,(11):56-57
对于实寄封来说,邮票或者邮资凭证、邮戳、信封三者缺一不可。我收藏的一些实寄封上的邮资个性独具,很有特点。寄信者交邮费天经地义。图1实寄封,右下角邮戳显示是2005年12月23  相似文献   

4.
翻开我的实寄封邮册,里面有一枚十分特殊的实寄封。这是一件挂号信封,1989年11月29日由湖南长沙市2支局寄往北京。封上并没贴邮票,而是贴了一枚用绿色油墨印制的集号码、地名、重量、邮资为一体的“纸包挂号标签”。寄达地、重量、邮资均为手写。这种标签属于何种邮品?查有关资料并无答案。记得当时笔者是从长沙市集邮公司函购了几套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明信片,难道是“印刷品”挂号?为什么不贴邮票和加盖“印刷品”副戳呢?还望知情者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5.
生乐 《中国集邮》2001,20(10):25-25
8月28日至9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2001中国国际邮政物流技术设备展览会上,多种未来可能在中国面世的邮资凭证,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引起了许多参观、特别是集邮的兴趣和注意。这些新式邮资凭证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刘保林 《上海集邮》2000,(12):33-33
快件“双贴”封是指既贴邮票,又贴“快件标签”的实寄封。这个实寄封是1988年6月2日19时由兰州54支局寄出,6月5日16点时到达武汉29支局,历时五天零21小时。 经查,1987年9月5日邮电部邮政总局关于《国内邮政快件传递处理办法》中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7.
王京生 《中国集邮》2001,(12):19-19
“2001年中国国际邮政物流技术设备展览会”上推出了很多新颖的邮资凭证,本刊第10期生乐的《未来可能应用的邮资凭证》一已有介绍,现对中提到的“邮资机符志”部分补充一二,以飨读。  相似文献   

8.
退件戳虽是邮政副戳,但邮件只要盖上此种戳记,就取得返回原地的邮资,从这个角度上看,退件戳具有邮资凭证的作用。在邮展中,实寄封是展示邮史、邮识,表现邮集实力的重要邮品,而退件戳封是经邮政部门往返各寄一次的“双料”实寄  相似文献   

9.
王晋枫 《上海集邮》2002,(10):41-43
“邮资已付”戳停用后,北京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3种新式邮资凭证,一是“大宗邮件称重制签收寄系统”(下称“制签系统”)打印的邮资标签;二是自助邮局打印的邮资标签;三是自动化邮票(电子邮票)。外地同好在报道中对前2种常有混淆,对后1种则掌握材料不多,笔谨就所知,略加叙述,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笔者集得一个挂号实寄封,封背贴二枚长80×宽40mm的不干胶机盖邮资标签。该标签纸呈乳白色,盖有红色邮政日戳和邮资已付戳,一枚邮资2元,另一枚邮资0.5元(见图)。此种不干胶邮资标签目前似少见。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收集到1枚由广州市寄往温州市的盖有“印刷品”字样的实寄封,上面贴有一张与以往不同的新型签条纸邮资机标签。此标签尺寸为长74mm×宽32mm,白色不干胶纸面印有淡金黄色的宋体“中国邮政”和英文字母“CHINA POST”。在标签上,左面盖有单圆圈红色日戳,戳径为24mm。右面为三格式“目”红色邮资符志,戳框规格阔30mm×宽24mm。  相似文献   

12.
丁一凡 《中国集邮》2001,20(7):15-16
实寄封,是指经邮政部门收寄、传送、投递过的各种信封。因此,实寄封上都贴有邮票,或贴有邮资凭证(如邮资签条、邮资符志),或加盖免资戳记及其他邮政签条或副戳;书写有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与地址,盖有邮局的收寄邮政日戳和投递日戳。这一切都记录了该信封是寄件人送交邮政部门、并经邮政部门业务处理后递交收件人的全过程。所以,实寄封不仅反映了邮票的发行  相似文献   

13.
朱军 《上海集邮》2009,(7):22-25
一些出现在邮票图案中的封、片,构成了异彩纷呈的“票中封”。目前,票中封的定义尚不明确和规范。简单地说,“票中封”就是“封”在邮票上。这里所说的“封”应该是具有一定邮政意义的各种实寄封片、贴有邮资凭证即将邮寄的信封,还应包括邮简、明信片、纪念封等。  相似文献   

14.
第2期45页载“实寄封上的911事件”,我在2001年9月14日投寄美国的信函,当天就由分管投寄地点信筒的上海东安路邮局退回,改退批条上签注“邮路暂停”,实寄封背并有分管寄件人所署地点的七宝邮局落地戳。与前文不同的是封上所贴邮票未被盖销。  相似文献   

15.
1988年5月10日,北京市邮票公司率先发行邮资标签封。1990年9月22日,北京市邮票公司发行《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邮资标签封,全套2种,邮资机盖邮戳带有纪念性内容,可以称为邮资机盖纪念邮戳。 1993年,我国邮政部门共启用3套4种邮资机盖纪念邮戳(见表)。  相似文献   

16.
据资料显示,香港早于1929年底引进邮资机,当 时购进20部邮资机,除分发给当时的大机构使用外, 特留下最后一部编号为20的邮资机在邮政总局使用。 现在见到最早日期的邮资机戳实寄封,是盖商用邮资 机戳于1929年12月11日从香港寄往广州的。而香港 邮政总局使用的那部邮资机,暂未发现实寄封。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件颇具历史价值的实寄封。 邮票:封背贴华北人民邮政生产图邮票3000元(HB435)和中国人民邮政“普1”天安门图邮票200元各一枚。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混贴封。 邮资:所贴邮票面值共计3200元,符合自1950年5月11日起调整的平信800元加挂号2400元邮资标  相似文献   

18.
湖南邵阳李文忠先生在本刊2003年第8期上发表的《1978年我国确实使用过邮资机》一文,认为“1978年”我国确实使用过邮资机。但笔者认为还不能确定1978年我国“确实”使用过邮资机。我现收藏着4枚“78”年邮资机印的实寄封可说明。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9日是第34届世界邮政日,其主题是“邮政——帮您拓展新天地”。笔者收到上海邮友寄来一件实寄封,封上加盖的邮资机盖戳由三部分组成,右侧的长方形戳印显示中国邮政、邮政资费金额和邮资机编号;中间的圆形戳印标明收寄城市、地点名称及  相似文献   

20.
自从邮局开办邮政快件业务后,银行之间互寄结算凭证,绝大多数都用快件寄发。根据邮政总局《关于改进邮政快件收寄处理方式的通知》,自1989年1月1日起,对银行交寄的邮政快件,以转帐支付邮资的,允许在联行专用信封上预印“大宗快件”标签。对不超过20克的快件,也许可在标签上印邮资款额,在交寄时加盖收寄戳为有效。所以这类联行专用快件信封,也是快件邮品的一个分支。使用这类信封的银行共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