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英国,“炒新闻”是各种传播媒体一起上,大报(“高级报纸”)“炒”,小报(“通俗报纸”)“炒”得更欢;报纸“炒”,杂志“炒”,电视、广播也炒。不“炒”则已,一“炒”就是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2.
由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新疆新闻学会、新疆广播电视学会共同组织的1992年度“新疆新闻奖”作品的评选已于4月19日揭晓,报纸、广播、电视共评出一等奖19篇(件),二等奖42篇(件),三等奖89篇(件),鼓励奖34篇(件)。有机会参加这届“新疆新闻奖”的报纸(汉文)稿件评选工作,得以对全疆各地报纸选送的参评稿件有个概括的领略。下面,仅就参评和获奖作品做一粗浅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运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美国早期新闻学者约斯特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新闻与评论在资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宣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期的资产阶级报纸上完全是新闻,以后才有了评论(主要是读者来信和评论),再后才有了社论。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反  相似文献   

4.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5.
岳鑫 《声屏世界》2008,(2):58-58
“快”向来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独家优势,也是广播人一直以来引以自豪的特点。然而,近几年这个优势受到明显“威胁”。如,电视可以搞直播或者在不中断其它节目的情况下进行字幕插播。报纸也出现了早、午、晚报,似乎每个时段都有报纸在抢“快”。特别是网络新闻的迅速崛起,经常对新闻事件同步直播并且随采随发。尽管如此,广播新闻“快”的优势仍在。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  相似文献   

6.
贵杂志在1999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程广民写的《指疵三题》,这篇文中列举了“昨天下午17点”等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语言的例子,认为这种新闻语言不简洁,是“叠床架屋”,本人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新闻语言不是不简洁,而正是广播、电视语言的独特表现。报刊与广播、电视同是当前的主要新闻媒介传播工具,在“新闻传播”上,它们具有共性,但由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同,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报刊能够仔细看,广播、电视则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报纸提供的信息,可以反复读、细琢磨,广播、电视则一播而过,保留性差。为了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新闻学开始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统称为“公众通讯工具”、(Mass communication 也有人译为“公众传播工具”“公众宣传工具”、“公众交流工具”等等)。在垄断财团的资助下,有些大学设立了“公众通讯工具研究中心”,有些大学新闻院系改名为公众通讯工具院系。现在“公众通讯工具”一词,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各种宣传工具的通称,也是掩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阶级性的,最流行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点。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和文稿的微型评论。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有感而发,对所编的新闻稿件附加的评析、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可以说,编者正是把按语当作跟读者(包括作者)直接对话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当然,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为所有的新闻报道或文稿配写按语(包括编后)。一般说来,大凡新闻稿件如果反映了具有方向性的新人物、新事物、新  相似文献   

9.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电视、广播、报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广播和电视具有快速、形象的优势。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报纸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通过语言的“镜头化”,可以赢得读者。所谓语言“镜头化”,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通过语言文字,象摄像机对客观事实所摄下的画面那样,将新闻事实,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运用“镜头化”语言撰写新闻,这在新闻通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闻事业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近几年,电视、报纸的发展已遥遥领先于广播,并时常给广播以咄咄逼人之势。因此,作为广播记者寻找一条突破区域限制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 一 以纵向来看,县台广播记者不能和中央、省、市台广播记者相比。因为县台受到区域限制,主要表现是: (一)区域限制了他们的业务素质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大都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政策水平、工作范围等各方面都不能与高一级记者相比,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像中央、省、市广播电台记者那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二)区域限制了他们的新闻信息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看到的文件慢,资料少,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电视、报纸的冲击,有些人对广播存有偏见,认为广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有些“报道提示”“编辑部吹风”等等广播记者根本见不到。他们全凭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去揣摸当前的新闻报道的路子,所以难以采写出紧跟形势的新闻稿件。 (三)区域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范围 在县台工作的同志,活动面窄,工作范围小,接触的人和事少,因而造成新闻信息少。他们对自己采访的  相似文献   

13.
戴立 《记者摇篮》2007,(5):67-67
自互联网传入我国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受到的冲击与日俱增。新闻竞争渐趋激烈。报纸将“边缘化”的危机,逼着传统媒体的高端迅速反应,纷纷抢建报纸网站,并对麾下子媒强力整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是通过某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获取新闻。当然,传播媒介并不仅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书信传播和电话等通讯传播。本文仅就公开的具有权威性的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传播新闻中出现的不完整性作点探讨。 不完整性之由来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百姓这样议论:“现在的报纸没看头,报喜多报忧少”、“中央电视只有焦点访谈好看”等等。老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明星”是广大读者和群众对以往有些领导干部动不动热衷于“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的一种嘲讽。报社和广播电视部门对此有看法、没办法,稿件、图像若处理不好,一个电话过来,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广大群众和读者,更是对此意见很大,希望尽快改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播新闻改革成效显著。当前,面临其它新闻传播工具的竞争,特别是电视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革除“八股”刻意求新 革掉新闻八股,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但是至今,新闻八股也还远未革净。无论是报纸上,还是在广播、电视里,每天都有“八股文”、“八股调”、“八股片”,仅就广播而言,不少广播新闻都按某种固定格式来写,导语是抽象的,接着是概念加举例,最后  相似文献   

18.
所谓网络媒体,简言之,就是媒体意义上的网络,恰如媒体意义上的报纸、广播与电视。它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等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相比,它是一种“第四媒体”,是一种“新媒体”.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20.
刘刚  郭本玉 《青年记者》2002,(12):46-4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说: “新闻媒介这种特殊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新闻信息传播效果最终获得检验(《中国记者》2002年第1期)。”如果媒体新闻时效性上不去,“最终”、“近来”、“日前”等不确定时限的新闻多了,读者对报纸的关注度相应地降低。面对电视、广播特别是网络媒体等现代传媒千帆竞渡的竞争态势,市地党报该如何“快”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