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普遍性”之思是“现代性”作业的核心主旨之一,它也是使主体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关联的内在因素。然而从古至今,哲学界有关“普遍性”的存在与否及其合理性依据问题就一直存在争论。我们在考察了哈贝马斯的相关论述之后认为,应当以目的理性而非交往理性作为考察方向,批判地解读其理性批判思想,归纳出普遍性的现实价值标准,以寻求对社会普遍性的现实主观化应验。  相似文献   

2.
18世纪的康德和20世纪的哈贝马斯在不同的条件下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理性的危机,使他们肩负着相同的使命——重振理性,并由此走上了伦理学,在伦理学中坚持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他们都以理性、人的主体性作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基础、前提,但是由于对作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基础的理性的理解、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主体构成的规定、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解释的不同,使他们的普遍性道德原则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者表现为封闭性、命令性和理想性,后者则表现为开放性、公正性和现实性。比较他们的普遍性道德原则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交往的关注一直是教育虚拟社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以伦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哲学思考,旨在通过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之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及伦理途径。为寻求合乎道德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行为,首先分析其伦理诉求,发现因主体的道德能力受到虚拟环境的不良影响、交往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道德控制、信息管理存在缺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中的伦理缺陷较为突出,需要伦理的规约。应用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启示我们: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原则的制定上应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在方法选择上应保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操作管理上应做到自由与监管相统一,从而保证教育虚拟社区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与个性完满、寻求知识与德性的统一为伦理使命,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来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各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民族文化之间对话交流陷入困境。哈贝马斯话语伦理提出了可普遍化原则、话语实践伦理原则,以及为实现交往合理性的三条途径: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建构良好的对话交往环境。哈贝马斯话语伦理为各民族文化对话交流提供了基本原则和途径,在文化全球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一种价值范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出现的不同伦理观与价值评判体系的变迁密切相关,审美伦理建构于西方宗教信仰崩溃与理性价值体系解体的独特时期。规范性与普遍性的现代理性伦理出现有着必然性与合理性,却因其对个体的规训与压迫产生了危机;个性化、多元化与情感性的审美伦理在与理性的抗争中建构,确立了个体生命与此岸生存价值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伦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认清审美伦理的困境,将伦理问题放置于主体间复杂交错的共同体中,挖掘出永恒的正义,坚守审美的精神纬度,重建新审美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德性伦理的应用性早已呈现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中,并为当今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旨向。而德性伦理的独特立场、明显优势以及作为企业解决现实道德难题的伦理资源为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为此,惟有建构目的善、品质善和实体善有机统一的德性伦理体系和利益与责任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体系,德性伦理应用于企业的合理性方能得以建构,进而才能使得企业以德性为其自身以及活动的本源。  相似文献   

7.
对“普遍伦理”可能性问题的考察,既要超越启蒙道德对普遍性价值标准的谋划方式,又要从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消极立场中杀出重围。立足于新全球化时代的交往实践,依凭共同的价值理性,自下而上地寻求普遍的道德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建设与道德伦理的联系日益密切,道德伦理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道德伦理制度能把人的自利行为约束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约束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坚持公正性、普遍性、历史性等基本原则,采取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道德伦理建设,建立信用制度,强化法律保障,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伦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特定社会或一定伦理学系统中的伦理规范体系之内容、形式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构建伦理规范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一个完善的伦理规范体系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构建伦理规范的原则和方法。"三礼"(《仪礼》、《周礼》和《礼记》)是儒家规范伦理学的重要文本,其中既蕴含着伦理规范体系得以建构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一般原则,同时还包含着在礼仪道德生活中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可适用的特定方法。这些原则有四个方面,即取法天道、因循自然;比拟象征、阴阳互补;以本定末、本末一体;立中制节、因顺人性;而合于"时"、"顺"、"体"、"宜"、"称"则是其五个方面的特定方法。它们综合反映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之客观必然性和应然性,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可为中国特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伦理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伦理是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秩序,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道德是根据伦理的实体性要求所进行的主体建构,是人们对社会关系所规定之“道理”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它表现为个体的主观意志和内在品质。伦理与道德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冲突和根本性的分歧,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阐释。然而,当代学校德育放大了二者的区别,在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价值观方面都表现出伦理与道德的疏离。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陷入伦理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冲突、公共伦理和个人美德的冲突。为避免这样的冲突,德育应寻求二者的统一,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目的论四个方面建构“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  相似文献   

1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普世伦理原则。本文主要以全球化为背景,论述普世伦理原则永恒的道德价值性,人类社会依然需要普世伦理原则引导。  相似文献   

12.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vites the question whether we are justified in doing so in cultures that may reject the programmes’ underlying principles. Are there indeed ethical principles and educational ideals that can be justified as applicable to all cultures? After a consideration of Zygmunt Bauman's postmodern rejec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universal ethics, Ι cite and extend Harvey Siegel's def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as a transcultural ethical ideal. I conclude the paper with a justification of the transcultural normative reach of moral principles that I have elsewhere defended as the ethics of integrity. The paper's significance lies in its just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unded in these principles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即“亲情“原则和“泛爱“原则)和价值理念(即宗族主义和普遍主义)。由于这两种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哲学立场(自然主义和个体主义)之上,所以,它们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上的推演关系。这就使孔子的伦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双重性的特征。正是这种双重性,使得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在运用于社会道德生活时会遇到一种内在冲突。孔子是通过造成社会生活中道德评价和评价之后的行为的某种断裂而使这种冲突得以调和的。这种调和对于孔子的伦理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它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法制伦理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现实存在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模式,其基本任务是在对传统道德扬弃的基础上改造人们对道德的片面认识与依赖,建立合乎法制理性的新型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模式,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以西方法理学方法批判和剖析伦理道德,探讨道德改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我国新时期的立法活动和执法活动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法理渊源和基础性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新的师生伦理关系来改善德育实施效果,并在对高校师生关系伦理及其存在问题的解析基础上,阐述了如何构建新师生伦理关系,并说明了新师生伦理关系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注》中,郭象试图依据个体性原则构建起为整个社会所赞同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道德哲学)。然而,凭借个体性原则来探究道德又使其显示出伦理利己主义的倾向:以足性逍遥或满足个体的天性作为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尺,其结果可能导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进行判断;无为原则所主张的放任个体天性的立场也无法形成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独化于玄冥”则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个体性存在提供了终极依据。正如所有伦理利己主义理论那样,郭象的道德哲学也蕴含着取消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引入社会世界的概念,对宗教的有效性基础已被动摇的道德传统进行合理重建。他接受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对道德共识原则进行了论证,由此形成的商谈伦理学具备康德道德哲学的理论特征。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以康德道德哲学作为理论背景并加以超越,开创了一条重建现代性道德哲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和道德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的家庭责任伦理;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的人际责任伦理;重义济世、敬业乐群的职业责任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伦理;民胞物与、爱惜万物的环境责任伦理等责任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这实际上是修整人的心灵秩序,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精神支撑和责任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德选择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选择形式之一,它与人们日常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理论就是道德选择的理论。孟子的关于道德选择的理论十分丰富。本文将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孟子论道德选择的基础;孟子论道德选择的情景冲突;孟子论道德选择中的“权;”孟子论道德选择中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则。通过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孟子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