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修辞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符号学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隐喻的所指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的所指。  相似文献   

2.
传统隐喻研究注重在修辞学方面的研究,现代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语义学等多角度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更是当今隐喻学研究的重心。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汉英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上的方式异同对其共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语言修辞手法,即语言使用现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F.Ungerer和H.J.Shmid认为它们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主要依照Lakoff的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的映射分类,试图对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类和解读,以揭示出那些超人想象的诗词意象其实源于人类普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有关隐喻的一种新理论,即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认为它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正是由于隐喻具有的这种共同的认知基础,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隐喻研究只限于在修辞学上的研究,而现代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语义学、语言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去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更是当今隐喻学研究的重心.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表达时间的隐喻,这些时间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源于人类相同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在词义扩展中,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的意象图式是认知的出发点;隐喻是各义项相互关系的认知基础,转喻是在隐喻的基础上词义转换的重要认知工具,两者的根本认知依据源于由自身的身体体验形成的认知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后,语言学进入现代普通语言学研究时代,符号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从符号学角度研究隐喻更容易理解其产生机制,也更容易理解隐喻的意义。生活中,人体隐喻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事物深刻的认识,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此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杨雪  王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1,(15):279-280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从此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隐喻的认识源于日常经验,这种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诗歌是隐喻的海洋,唐诗更是中国诗歌的精华,该文以唐诗为基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主要内容对唐诗中的概念隐喻、换喻、拟人化和通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突破了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的籓篱,使传统的隐喻理论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Glen Phillips的诗歌,指出Glen Phillips诗歌中的隐喻其实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体验,是诗人用灵心慧眼对一些基本概念隐喻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认知语义学范畴的中心研究课题。在鸟瞰比喻研究历史的同时,撷取Lakoff和Johnson相关比喻理论,介绍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隐喻不仅具有构成概念的性质,同时也是扩展语言表现及其语义认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的认知与文化特征.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本文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人类某一经验领域到另一经验领域的投射,人类的语言从本质上讲就是隐喻的。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与动物有关的一些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既有普遍性又存在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认知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人类一切语言的普遍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菥和探讨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旨在探究隐喻研究由修辞到认知的历史发展走向,隐喻认知本质及其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隐喻是如何生成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1.Introduc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to nowadays,many scholars have made a lot of in-depth studies on metaphor from different angles,like philosophy,logic,linguistics and so on.With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deeper study in metaphor,people’s view on metaphor has changed a lot.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隐喻研究的传统理论入手,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研究领域中的隐喻概念,并借助认知语用学核心的关联理论对隐喻进行详尽的阐述,从而说明关联理论的创新性和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而基于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探讨人体隐喻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8.
G.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是20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开始向认知语言学方向转变。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修辞学层面,而是将隐喻现象提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这些认识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也促进了隐喻的跨学科研究。文章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隐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隐喻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验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程度,并探求这些隐喻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认知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