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金玲 《教育探索》2000,(10):73-74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成为与官学发展相对应的另一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了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总结经验,探索其新时期发展的道路。 早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在官学衰败下兴起的私学就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私学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的规模还相当大,儒家、墨家、法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墨子、庄周学派的田骄均授徒数百之众。这种私学并非启蒙的私塾,而是讲学与研究的场所。私学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官办学校一…  相似文献   

2.
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古代私学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政治变革背景下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中国私学发展与官学呈互为消长的规律官学不修则私学兴盛,反之,官学系统发达完善则私学相对受抑。这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官学系统发达,说明思想统一、文化单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当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些禁锢;而官学空疏则经常表明社会动荡或政府的控制松懈,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活跃,这一切对私学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四位一体"的教育组织,融合了讲学、祭祀、藏书、修书这四种功能。它既非官学,又非纯粹意义上的私学,而是时而融于私学,时而汇合于官学,时而又与它们形成鼎足之势。我国的书院产生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和明清的繁荣,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在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官学和私学。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教育制度,它和官学、私学鼎足而三,不仅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也是通往近代教育的桥梁。书院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和奖惩制度,种类多样、规章详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对于现在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最为动荡的年代,期间教育有较大的发展。文中从官学的衰废、私学的兴起和私学发展中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论述了当时教育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私学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便成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形式而存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官学私学并存发展、变化、消长不一的制度。私学在教学上有程度较低的蒙学和程度较高的专经教育两个层次。私学发展到宋,随着书院的不断完善,达到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高级阶段。同时,私学的初级形态,亦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并且愈来愈突出其社会化、蒙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他的一些主张,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至今仍有借鉴之处。 孔子一生,可以说大部分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从贵族的“官学”改变为“私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转变。他提出“有教无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对教育非常重视。我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官学与私学两种形式来进行的。而在私学中,家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文化的承继和传衍,造就众多的各色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家学教育的研究,至今仍是寥寥,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家学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家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我们古代所说的“家学”的“家”,既包括家族又包括家庭。因此,古代的“家学”,主要有家庭蒙养教育、家庭办学与学术家传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汉至唐,春秋谷梁学经历了从私学——官学——私学——官学这一周期性演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西汉官学兴盛,东汉官学则不振,魏晋南北朝私学繁盛,至唐虽借重科举占有官学席位,但此时官学皆因学风的转捩而被抛出正常的学术轨道,千年之间形成两个波峰和三个低谷的学术曲线。西汉官学之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之盛有内在的区别,官学盛表现为政治地位的拔高,私学盛表现为民间学注疏学的高涨,这一切源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形成的反向互动。因此,汉至唐代春秋谷梁学总的情形是官学与私学反向互动,形成了官学与私学之间的盛衰演替。  相似文献   

10.
刘宁 《河北教育》2009,(10):48-48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书院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教育是我国古代封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官学到私学,从尊孔读经到重纲常伦理,都与中原教育一脉相承;以儒家为本位的高句丽教育反映着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教育状况,是汉唐之际封建教育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仅出现于殷代中、后期,表明夏代还不会有文字产生,因而也就不会有传播文化知识的学校。我国早期的官学,诞生于商代。孔子兴办私学,齐兴稷下之学,官学、私学并举,培养了一批早期的知识分子——士阶层,导致了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盛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普遍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双重结构现象。与此相应,音乐教育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官学与私学并存。官学与私学这种大传统与小传统,在反馈互动中共同推进古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音乐生活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简论欧美国家私立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私立教育的历史回顾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西方的古希腊,既有实行国家化教育的斯巴达,也有以私人教育为主的雅典;而东方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官学、私学两种教育系统,并在此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始终存在着官学与私学的激烈竞争和相互补充。古代社会,教育就其狭义理解——学校教育来说,范围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闲阶层子弟身份与地位的体现。无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历史悠久,官学与私学长期并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官学衰落,私学勃然兴起。据古籍所载,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办学的,以儒、墨两家规模为较大。儒家中的私学以孔子为最盛,相传先后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的七十二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弟子来自各个阶层,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后来儒家继续办学的,有子思、孟轲、荀况等。儒家重视诗、书、礼、乐、文、行、忠、信,同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组织,一般是由私人出资创建,并在著名学者的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讲学,而且以传播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以下层平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它不是官学,但却是官学的一种补充,后来还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它是私学,但远比一般的私学规范。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典大学的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篇中所阐明的“大学之道”一直是中国古典大学理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古典大学的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中 ,太学以董仲舒为代表 ,书院以朱熹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学制中的一种类型,是私学的一种,与官学相对而言。据说孔子最早开创私学。他自行设学,曾出现弟子三千的盛况,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官方和贵族垄断的局面。到了汉代,一般地主、商人、士大夫为教育蒙童识字读书,都设立了私塾。私塾有高级和初级两种:高级的属于私人讲学组织,专教儒家经典。最早的书院便属于这一类?唐代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大量发展初级私塾,  相似文献   

19.
走马楼吴简之“私学”身份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吴简中的“私学”当指儒者以私人身份招收的学生以及虽游学于学官但不属于正式员额的学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私学的赋税负担相对较重,但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至少不会比普通编户齐民更差,更不可能成为依附人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观及其办学形式的主要特点为:"治才"的培养与选拔,学而优则仕的目标观;官学与私学并存,相得益彰的办学形式。治才培养与选拔的目标观,强化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淡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忽略了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官、私学并存的办学形式,弥补了古代官学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上"重儒经教育,轻专业教育"、"重诵读识记,轻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缺陷性。该目标观及其办学形式,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