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方月霞  金春 《中学文科》2008,(1):122-123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2.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同毛泽东进行了长谈,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求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最早提到“为人民服务”是在1939年2月20日晚上写给张闻天的信中:“关于孔子的道德论,……例如‘智仁勇’,孔子的‘智’(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撰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创造史观”,认为:“既然历史进步的要求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用‘创造史观’,即谁为历史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并且这些新东西是有益于人类进步、人类幸福,有益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谁便是历史的创造者”。笔者又撰文提出另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群英史观”。它认为:“创造史观的确立,同时也论证着一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请回答:1.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A. 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第一部宪法 C.美国宪法      D.苏联第一部宪法2. 简述我国历史上宪法政治发展的基本过程。3.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政权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的使命 曾经有报道,一所有着百年历史,成就了诸多伟人及名师的大学,“到了2002年‘大学语文’课程陷入‘死地’,2003年新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该校教务处制定的全校公共课新方案中,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其理由是大量的调查显示,几乎百分之百的大学生认为‘人学语文’‘没劲’”;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1957年,毛泽东邀请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提到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雪》,问道:“‘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和蔼地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讲?”臧克家说:“如果作蜡烛的‘蜡’,比较好讲,而且‘原驰蜡象’也与上句的‘山舞银蛇’正好对应。而原来作腊月的‘腊’就有点费解。”毛泽东点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毛主席的“一字师”@周洪林  相似文献   

9.
某“核心期刊”曾刊出一篇文章,在评析了几个误用“蔚然成风”感情色彩的例句后指出:“还有一些褒义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成贬义的,如‘东山再起’、‘雨后春笋’……”我们正在使用的一本2011年高考教辅书,在谈到“正确使用成语”“从色彩上辨析”“褒贬”时,有这样一段解说:…始作俑者’比喻……含贬义;‘东山再起’指……是褒义;……”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谈。这判之前.毛泽东应邀对重庆各界人士发表演讲。有人直截了当地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的小米加步枪能战胜蒋介石的飞机加大炮吗?”毛泽东回答说:“蒋先生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写的‘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相反相成:国共两党关系历史透视相云霞毛泽东常用“相反相成”这句成语概括事物的矛盾性以及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联结,他指出:“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住。‘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  相似文献   

12.
语汇·词汇·词偶翻报纸,在《品味生活》栏里看到刘心武的一篇随笔,前三段头一句里都用了个“语汇”这个词,竟没有一个用得对。当头一段不长,照录如下:“北京街巷这几年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语汇,这些新俚语通过各种传媒特别是‘京味电视剧’流向了四面八方,以至某些在中国学汉语的‘老外’也张日闭口就是‘大款’、‘大腕’、‘侃爷’、‘面的’……”(中国青年报,’93.11,20,5版)接下来还有这样两句:“在这些语汇里,有一个是‘歇菜’”;“‘歇菜’这语汇不知是怎么出现的。”如果说“俚语”表示粗俗的或者通行面较窄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3.
1979年第一期《文物》载《平山中山王墓铜鼎铭文释文》云;“鸣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朱德熙、裘钖圭两先生考证诠释说:“语,谓谚语,即指‘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一句,句中‘人’‘渊’二字叶韵。‘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 疑指‘尺蠖’。《尔雅·释虫》:‘蠖,蚇蠖’。这个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树上悬丝自缒的)青虫与其掉在人身上,还不如掉在水里。一说‘’ 当读为‘获’。……”  相似文献   

14.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5.
“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你小子浑蛋!我和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听易中天的讲座,总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因而记忆深刻。他独辟蹊径,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妙说”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7.
朱文献先生在《语文课本中的“比况短语”》(贵刊94年第三期)一文中说:“比况短语作状语时,‘似的’也可写作‘似地’,……”但根据新语法体系可将结构助词‘的’、‘地’合并为‘的’的精神,今后在运用比况短语作状语时,可不必再分出一个‘似地’来。”  相似文献   

18.
一毛泽东同志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写给陈毅同志关于诗歌创作的一封信中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种封信还提到写诗要“从民歌中吸引养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的南巡中有这么一段重要的讲话:“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段话是针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讲的,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都可以证明这个结论的真理性.“1956——1957年转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183;长沙》时,我正充满感情满怀自信地范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诵读:“老师,‘橘子洲头’的停顿似乎应该在‘洲’字上,而不应在‘子’上,因为‘橘子洲’是一地名,不应拆开来读。”我当时怔住了。这个问题很突然,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读的,并认为在“子”上停顿理所当然。经这么一问,我倒认为学生是对的。是啊,专有名词怎么能分开来读呢?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并纠正了自己的读法,尽管读起来感觉很别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