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大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手段。我国人大监督经历了一个从法律文本走向政治现实的过程,通过质询、个案监督等手段渐渐朝制度化的方向迈进。但是,人大监督现在还存在缺少人大监督法、缺少相应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大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手段。我国人大监督经历了一个从法律文本走向政治现实的过程,通过质询、个案监督等手段渐渐朝制度化的方向迈进。但是,人大监督现在还存在缺少人大监督法、缺少相应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运用法治手段,通过制定国家层面专项立法、打击破坏红色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开展法律巡视、提高公共参与程度,对红色资源的法治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要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互动,必须深入剖析德治-法治互动的机理,本文通过分析德治和法治各自的功能优势及局限,指出两者内在的特性是法治与德治互动的逻辑前提。提出,德治促进法治的进化,法治对于德治起保障导向作用;德治和法治互动的目的是建设贯穿着道德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推进和促动,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大质询制度发端于建国之初,伴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日益完善,但质询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却阻碍了其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分析人大质询制度的发展状况,探讨人大质询与完政的内在关系,完善人大质询的法律制度,对促进我国民主政治法制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透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冲突的典型分析视角,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引起了法学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探讨现代法治与传统资源的互动与互补,进而为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寻找合宜的调适路径,对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多个视角下对国家法和民间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进一步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壮大与发展.本文中哈贝马斯是从社会整体与关联性互动的这一视域来探讨法律的,从生活世界和系统亮界面的社会特点出发,探讨当代人类社会法律被视为"媒介"和"制度"的两大核心内容所在,并以此来重点分析当代人类社会法律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我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再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宪治国的重大举措,因此研究哈贝马斯的法社会学思想无疑对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以及现代国家治理,法治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体育法治建设也在探索中前行,形成了体育政策与体育法治交融,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互动,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并进的体育发展特点。形成了反映和体现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和党的体育政策法治化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改革要求、体育事业发展和依法治体的法治要求、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体育国际化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治建设道路、制度和理论。回顾和总结40年来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发展,提炼体育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与经验,把握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规律,探索中国特色体育法治建设道路,坚定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法治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迎接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深入发展和体育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邱吉顺 《职大学报》2009,(1):73-75,131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本质上是主张法治的.建设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即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律体系的完善建构必将极大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录管理制度目前主要还是在进行地方法治试验,无论是从制度生成的逻辑、制度生成的环境还是制度生成的中国模式都证明在现阶段我国目录管理制度的地方法治试验有助于实现法治中国的建设。目录管理制度的地方法治试验的前景关键在于从文本—行动—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法治评估。  相似文献   

11.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根据十五大报告的有关精神 ,明确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极大地推动了法学界对法治的研究。但对法治概念和法治理想的认识则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法是一个历史范畴 ,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法治的科学含义和法治理想的价值 ,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些思考 ,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人治作为与法治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在现实世界中成为人类实现法治理想的一个障碍。但从历史角度 ,尤其…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出发以新的思维、新的方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廉政建设进入"新常态"。在廉政新常态语境下,高校正面临着反腐动力不足、制度监控不力、法治观念淡薄等实际问题。高校腐败治理工作也应当根据反腐工作的需要,调整工作思路,从高压反腐、制度反腐、法治反腐等路径进行探究,提高高校反腐的惩治能力和预防、抑制能力,创建廉洁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完善和获得新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也逐渐层现出一些新问题。通过从新时期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存在问题的诱因分析,对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是建设法治国家所应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从法律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与文化意识基础四个方面分析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纲领与战略目标。建设法治国家由民间的呼声上升为官方的决策。迈向新世纪的中国在选择市场经济的同时,也选择了法治。“法治”一词在汉语中的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但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概念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60多年的法治实践既有痛苦的教训,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维护宪法地位与权威,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坚定法治信仰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从当前的实际看,加强人大制度建设,提升人大的地位,又不能不注意克服一些现实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提高行政效率 推进依法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就目前情况来说,需着重在法治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通盘治理。具体内容包括:加大行政法原则内涵,从程序上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和完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史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继承.德治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历史上治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的并存必然会带来文化间的互动。澜沧江流域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既断裂又整合的关系真实地反映了民间和国家两套规范的互动状态。在当前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两者间法治资源整合的最佳路径,对促进澜沧江流域彝族社会法治真正实现本土化、现代化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