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感与摹仿     
球打得熟练灵活,得心应手,行家称之为有“球感”,人们说话,一般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日常的思想,可以在一瞬间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可以听了其开头一段话立刻预测出它的下文或整个趋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语感是口头表达的一个内容,那么,作为书面表达的写作,同样也存在着人们如同对语言符号相应的文字符号的一种直觉,我们姑且称之为“手感”或“笔感”。依靠手感才能使模糊性的语言趋之于明确,也可使较单纯的直觉语感产生形象联想和模糊性。可以说,手感是人们对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一种能力定型。它是一种以形象联想、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必得传递思想,表述情感,就离不开表达。在文学写作中,是用语言之一种——言语来完成表达。通过论证,认为,艺术表达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和动听。表达的手段是叙述、描写和修辞,表达的内容是事实、形象。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维的外衣,是思想精神的外壳。写作中作者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怀,鲜明的个性,潜蕴的心态,强烈的渴求,都由语言所承担。中学生在作文中要陈述事实,表露感情,阐发观点,都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成为大家可以感知、可以理解的东西。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这一比喻十分精当地说明了语言同写作的关系。美的语言,独到的语言,有着一种逼使你一见钟情,诱使你欣喜若狂的魅力。只是目前在作文的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普遍的问题:1.感到语言是学生自然形成的,只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无法…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写作的材料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我们根据写作的要求,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作为所选择的材料写进文章中,那这些材料就被称之为题材了。这些根据题目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不是通通都能用的,还必须按照作者表达的需要,既要围绕文章中心进行一番认真地整理和加工,将那些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保留下来,又要把那些与中心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现已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相互问候以及表达各种情谊的重要交流方式。我们认为2006年的高考复习不应忽视手机短信写作的训练指导。一、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将短信写作作为高考复习内容,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更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开发课程资源的精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格调高雅的手机短信往往语言简练、隽永,想象优美,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显示出了编写者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样的短信应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进语文课堂,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并学习写作。这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提高学…  相似文献   

6.
韩炳华 《江苏教育》2023,(50):25-26
<正>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写作是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能力进行书面表达和交际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是融合知识整合、知识构建、知识迁移、知识运用和知识创造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复杂过程。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离不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可视化表达。因此,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一、以读促写读是理解性输入,写是表达性输出。在阅读时,我们解读语篇,探究其主题意义、评析其思想观点、识别其语篇模式与结构、学习其语言修辞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思考如何传递主题、如何表达中心思想、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详略突出中心、如何遣词造句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7.
词语的锤炼离不开语言事实的选择。不能把以病句作底子进行修改的作家的改笔当作词语锤炼的例句,而应该选择那些语法上本无毛病,进行艺术加工后表达效果更好的语言事实作为例句。这样,才能在词语锤炼这一层面上划清修辞与语法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大致分为构思与表达两个阶段。前段主要借助内部语言进行,后段则借助书面语言使构思内容符号化、物质化。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言语过程。语言问题是写作本体论中最主要的问题。然而,现在的写作研究对此重视不够,写作教材把主要精力倾注在文体研究上,而对于写作语言还大多停留在选词造句、推敲润饰等现代汉语的原则、规范要求层面,缺乏自觉、独立的写作学角度的语言研究,写作语言本质上的理论概括、写作语言形式与写作内容如何对应、写作语言如何适应写作语境等等问题,都还未得到很…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蜜,可以粘住一切。”作为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的一种工具,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交际语言……都是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一种载体。几千年人类语言文明的沉淀,各行业不同的语言特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词语的锤炼离不开语言事实的选择。不能把以病句为底子进行修改的作家的改笔当作词语锤炼的例句,而应该选择那些语法上本无毛病、进行艺术加工后表达效果更好的语言事实作为例句。这样,才能在词语锤炼这一层面上划清修辞与语法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逻辑是思想的语法……一种思想只有在一套思考规则的逻辑中运思,才是可理解和可沟通的。要了解一种思想,就要掌握其逻辑,正如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得掌握其语法。"(1)要理解别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就离不开逻辑;要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理解,也离不开逻辑。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逻辑。但长期以来,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语文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那可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觋。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写作,包围着你!”说明写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是必不可少的了。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之后.人们更离不开书面表达,什么发帖跟帖、QQ聊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发送、参与论坛争鸣……都离不开在网上书写。可以说,我们是真正进入了写作时代。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6):31-32
写作是一种对所学知识的输出,通过写作可以反映出学生当前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技巧,反映出语言的运用水平。通过不断练习写作,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老师可以发现更多学生在写作当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很多低效率的情况,本文将剖析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弊端,介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分析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方法。  相似文献   

14.
贾翔 《教育》2024,(6):19-21
<正>当我们阅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丘吉尔《我们将战斗到底》、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等经典演讲时,内心都会激起层层波澜,或感叹于精彩的语言,或赞叹于独特的构思,或惊叹于巨大的号召力。总之,这样的演讲很具震撼力。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议论文也是把自己的观点、语言、思路等展现出来,通过事实或道理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注重以理服人,这和演讲有许多共同之处。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有时说比写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一次优秀的演讲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如果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能有听众(读者)意识,把议论文的写作当作面对面的交流、说理、论道,其果必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有一种“演讲”的情境感。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芳草地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很多学生都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写作有什么秘诀,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先笑一笑(学生的上进心确实让我感动),然后再回答说:写作哪里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有,"秘诀"其实早就不"秘"了,它就是一句大白话——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搜肠刮肚、笔下枯竭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发现不够,感受不够。我们说得最多的写作技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  相似文献   

16.
词语的锤炼离不开语言事实的选择。不能把以病句为底子进行修改的作家的改笔当作词语锤炼的例句,而应该选择那些语法上本无毛病、进行艺术加工后表达效果更好的语言事实作为例句。这样,才能在词语锤炼这一层面上划清修辞与语法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那可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现.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写作,包围着你!"说明写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是必不可少的了.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之后,人们更离不开书面表达,什么发帖跟帖、QQ聊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发送、参与论坛争鸣……都离不开在网上书写.可以说,我们是真正进入了写作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式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什么?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它是正在源源不断地为社会生产出各类人才,即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要素“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载体的伟大体系。哲学家告诉我们,它是人类特有的遗传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过程。也许让我们印象犹深的是另外一种说法:教育,就是当教师所讲授的东西都已经被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尽管每个人对教育所给予我们的“那些东西”体会各异,但我们没有谁不是“教育”的产物。正是有了包括你我他(她)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产物”,社会文明才得以传承光大,人类自身才得以延续发展。然而,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的叶澜教授却告诫我们,教育的作用有时并非是积极的,它给予我们的“那些东西”也并非总是良性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曾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命题。他认为,这个陈述是指,凡是某种东西是可以被我们所构造及以此而能想象到的,其存在就没被经验到;在那些凡是发生着的只能被理解的地方,则存在才被经验到。这就是说,人对于存在的理解(认识)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而须以语言为媒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