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战略态势的变动,直隶成为战略敏感地带,亦是朝廷重兵集结之区。甲午战后,清政府锐意裁兵,直隶绿营的裁撤程序也随之启动,历经王文韶、裕禄、袁世凯、陈夔龙等人的裁撤,迄至清亡,尚未完成裁撤任务。直隶绿营的裁撤在不同的时段,裁兵诉求也迥然相异,映射出多重的政治信息,是观察晚清绿营裁军的窗口。通过对直隶绿营裁军的研究,为我们考察晚清绿营裁军提供了极好的面相。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至90年代的裁撤绿营是清朝开国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裁军,多重因素的纠结缠绕所产生的政治合力,主导着裁军的路径及其进程。从主观上说,清政府试图通过裁军而达到复活旧制的目的,对已经老态龙钟的绿营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节,而不想从根本上否定绿营兵制。客观上裁军仅仅是局部的改良,是在原有体制内的修补、回旋和苟延残喘,未能挣脱原有体制的束缚。裁军目的的单一性和有限性,留下了种种后遗症,预示着更深刻的混乱和制度断裂,并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更大的裁军风暴。  相似文献   

3.
国际裁军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重要外交思想之一。但罗斯福早期是一个好战的军国主义者 ,2 0年代以后受威尔逊主义影响 ,才开始转变为全面裁军的积极倡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罗斯福放弃全面裁军思想 ,转而主张局部裁军 ,要求强制解除轴心国家的武装 ,反对中小国家拥有军备。罗斯福裁军的动机不仅与经济、贸易和安全等因素有关 ,同时也是他的集体安全思想的反映。罗斯福的裁军思想虽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但也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4.
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绿营兵制几近崩溃。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心整顿绿营,其整军措施有二:一是补充兵额,充实编制;二是实力整顿,提高战力。总之以维持绿营经制军地位于不坠为归宿。然而绿营的强化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上(朝廷)下(督抚)同欲”之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为“裁兵以练兵,节饷以裕饷”的整军路径,部分绿营军队虽然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装备,却是通过裁减兵额而实现的,实际上是绿营内部资源的腾挪和挹注。清政府整顿绿营的行动最终演化成一场裁兵潮。  相似文献   

5.
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等战胜国就战后处理德国裁军问题达成了共识,拟定了一系列裁军条款。一战后,由英、法两国把持的"协约国军控委员会"为落实《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对德国的裁军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现场监督、检查。裁军监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销毁战争物资、裁撤军工厂、裁减军事人员等政策和措施。英、法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围绕德国裁军问题展开了既对抗又合作的外交争斗,德国裁军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多变。一战后协约国处理德国裁军问题的成败得失为国际裁军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绿营兵是清代的经制兵,部署在全国大部地区,对维护清朝的统治、深化地方的控制作出重要的贡献。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清代典章、政书、方志等资料,列表分析清代同州府区的绿营兵制的历史变迁,并简要述及同州府绿营部署及汛地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7.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虽然对裁军会议上的政策做了有限调整,但仍继续贯彻“不承担政治义务”的行动原则,即使是先达成裁军协定、后承担有限义务的所谓“新方针”,也不过是这一原则的变种.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裁军原则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裁军原则和美国参与的国联裁军活动是建立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之上的.美国在裁军运动中发挥的有限作用,使美国的裁军总原则不可能得到顺利贯彻,必然会遇到来自德法的抵制,而未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将在30年代的世界裁军会议上重现.这就决定了世界裁军会议必然无所结果的命运.美国在裁军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短视,最终使敌人坐大,削弱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國内外大事     
前半月国际上的重要事件有:苏联在联合国裁军小组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这个建议除了提出关于裁军的一些具体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苏联提出可以先就裁减常规军备和武装部队问题作起,然后再讨论禁止原子武器问题。苏联过去本是一直主张先解决禁止原子武器问题然后再解决裁军问题的。而美国和受美国影响的英、法等国却是拒绝全面解决裁军问题。特别不同意禁止原子武器。这次苏联的新建议表现了苏联极力要在裁军问题上打破僵局,努力求得裁军问题能得到进展和成就。因此受到了各国公众的支持。同时,从消息里看出,美国有些政治集团却仍然在找借口,想阻止在苏联建议的基础上达成裁军协议。  相似文献   

10.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他所组建的湘军“别树一帜、改弦更张” ,对清代兵制进行了改革 ;并提出了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治军原则和“因势因时而变”的具有辩证因素的战略战术。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改革 ,在中国近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建军85周年,全面回顾、总结党领导军队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有效履行军队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季,清政府大量引进西方军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并为清末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外洋军械的输入成为清军武器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清军装备的革新,促进了清军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清政府军械输入也有诸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清军的近代化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为自救国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以至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修往往只强调了资产阶段革命党人运动新军,才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笔者以为,武昌新军乃至全国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关键在新军本身,即这支军队从编练从编练之始就逐步具有革命化倾向,可以说是辛亥首义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以后,满清政府为了自身,积极组建新式军队,对于军队的控制,清廷一直心有所虑,但最终还是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官僚谋得,这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