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随着会盟的频繁,盟书的创作和应用在春秋时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以会盟日期、与盟成员、会盟缘起、盟首及诅辞五大要素为基础的文体结构.春秋盟书是记录春秋会盟制度的活化石,流传下来的那些片言只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春秋盟书奠定了供后世袭用的文体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套语,成为盟辞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卫拉特法典》体系的产生及其特点奇格这里所说的“‘卫拉特法典’体系”是指1640年9月在新疆塔城的乌兰伯勒奇尔地方由喀尔喀和卫拉特各部蒙古封建主会盟制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和1676年、1678年噶尔丹洪台吉颁布的两道旨令《噶尔丹洪台吉旨令》以及游牧...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边纪略》对清初青海蒙古的若干记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秦边纪略》中有关清初青海蒙古的若干记载诸如“蒙古回回”,青海蒙古的商业贸易活动等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和探讨清初青海蒙古史提供了新颖的史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4.
和硕特蒙古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入主青海之后,一直是这一地区政治上的主宰力量,清初,其势力涉及到了青、藏地区.随着清王朝国势日盛,控制青海、统一西北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了完成这一政治目的,清初,清廷对青海蒙古实行了一套符合现实和统治需要的政治政策,成功地控制了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5.
青海蒙古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在清政府的民族政策不断调整下,从人口、阶层、婚姻、文化、习俗等社会结构方面发生巨大了变化,本文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这段时期青海蒙古社会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在青海蒙古社会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十六世纪初,蒙古人逐渐移到水草丰美的青海湖畔。十七世纪上半叶,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在首领顾实汗的统领下,占据青海、西藏,开始了和硕特蒙古在青海的历史。本文试从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入手,对解放前青海和硕特蒙古族社会形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康熙帝与多伦诺尔汇宗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名的多伦会盟之后。康熙帝应允蒙古各部贵族的要求,选择多伦诺尔敕建汇宗寺钦定陈设布置。汇宗寺的建成,在清前期对加强蒙古地区的统治和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多伦地区的宗教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祭海活动由来已久,在我国沿海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华人华裔社区十分普遍。本文以周戈庄祭海节为例,通过对祭海由来、祭拜神灵、祭海过程介绍,从讲究的祭祀活动,折射出了古老的海洋神灵观的传承与延续,构成了海洋信仰文化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进入青海,建立了对青海的统治。但是,在清政府的怀柔政策下,清统治势力逐步渗入青海地区,和硕特蒙古日趋衰落下去,最终以1725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为转折,直接控制了青海,正式设置西宁办事大臣,从行政建制到政策措施,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管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传承的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莫过于她的信仰。祭海,是沿海地区因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而举行的民间祭祀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海洋文化特色。文章考察了浙东蓬莱仙岛的地域环境与祭海由来,展示了浙东民间信仰的海神谱系与祭海仪式,并对近年的“祭海谢洋”大典进行回顾与梳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