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的"女性写作"异彩纷呈,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然而,不管是三、四十年代的丁玲、苏青颇有反响与争议的创作,还是八、九十年代引人注目的私人化写作,女作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归自身的身体与心灵的女性书写策略,突出了女性的主体生命意识,其实质是对男性话语权的挑战,体现出女性为建构自身话语权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作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理论旨在挑战传统文学规范,颠覆男性话语霸权,提高女性主体意识,争夺女性话语权。20世纪末,西方女性身体理论传播到中国并应用于国内女性文学研究及创作中,在中国消费主义语境下,"女性书写"中的"身体"叙事功能逐渐异化,"身体写作"的文本及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相比具有特异性和复杂性。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使她们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同时也带来了性别意识的萎缩和消解。这种现象体现出新的伦理道德在女性问题上的矛盾性及与历史难以割舍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时代语境,漂泊流徙成为作家的现实生命处境,由此衍生出广义的"流散书写"。广西的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流散特征,她们用各自的文学书写展现了与"原初联系"的内在关联。对她们来说,写作意味着精神的回乡之旅。林白的书写反映了边缘文化独异的审美体验,黄咏梅用抒情的笔书写与故乡有关的世间百态,纪尘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对小说本体的思考。三位女性作家的书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学桂军的生态构成。  相似文献   

6.
王新梅 《文教资料》2007,(25):65-67
冰心、丁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女性立场与关照视角各有特点,流动于其文本创作和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了复杂的性别意识。本文对三个作家的女性书写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7.
戴丹 《文教资料》2012,(34):97-100
以卫慧、棉棉、朱文颖、魏微等为代表的"70后"写作,是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的文学反映。与前人相比,她们更敢于将个体经验、个人情绪和个体欲望付诸笔端,从而呈现出个性不同的发展趋势。她们的文学实践都浸染着同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有着接近的审美倾向和类似的文学表达,本文试图将"70后"女性写作潮流当作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来初步呈现"70后"女性写作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以该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意识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19世纪女性作家创作意识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因素,进一步探讨了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对女性文学繁荣、教育事业发展、女性意识形成、思想文明进步等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已介入写作,初步而曲折地展现女性对世界的体验和需求,力图表现女性作为特殊创造者所具有的特质。尽管她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文学话语权,没能摆脱男性菲勒斯主义,解构男性逻各斯,但她们的写作体验及成就对于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勃发具有巨大的昭示与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三次提名"布克奖"的印度英语女作家,安妮塔·德赛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斋宴·盛宴》中的"沉默"主题,可以凸显作者如何揭示印度传统女性对父权统治的抗争,以及其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第三世界女性获得话语权所作的努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寻求印度女性的身份价值,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创作目的。认真探究这一主题,对于深入分析安妮塔·德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