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刘兰 《新闻世界》2014,(6):146-147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2.
刘颖 《今传媒》2014,(5):130-132,144
在影视作品中,解说通常是指以旁白的形式对于影视作品所表现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从创作上来看,解说的创作是在电影、电视的文本和影像创作之后,并长期处于第三度创作和"画外之音"的从属地位,但是解说仍然是影视创作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在纪录片的影片表现力方面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分别从纪录片的定义、历史以及纪录片影视艺术特点的角度分析了解说是纪录片表现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然后对近年来纪录片创作中的新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些创作中变化对纪录片解说创作的影响,以及未来纪录片中解说地位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米斯茹 《新闻界》2013,(15):36-38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而言,中华民族中那些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通过解说语言的传播得以传承。解说员在用气发声、行腔走调、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把握,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多样的美学风格。本文从昂扬洒脱的雄浑风格、含蓄典雅的婉约风格和清新流动的平实风格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世博会的联系和往来源远流长。中国同世博会的历史,是中国从封建半封建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冈·文·洛塞泰斯所说的那样:“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叙述了一个国家与世界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开幕,伴随着对这一盛典的万众期盼,人们对于世博会历史以及世博会与中国渊源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大量有关世博会的资料被公之于众,包括油画、照片、奖章、证书、门票、参赛物品以及清人笔记等。其中,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出版的《清宫万国博览会档案》,更是为中国与世博会牵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世博会渊源流长,上海与世博会同样相知已久,只不过许多史实被历史尘埃掩盖了。上海天厨味精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就曾经四次参加世博会,并三次获大奖。  相似文献   

7.
连振海 《东南传播》2011,(10):139-140
历史题材专题片创作的核心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再构成,以希提供一种观望历史的影像描述。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制作并播出的历史题材专题片《中国世博第一人》正是如此,以其独特的电视手法阐释、解读了中国人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那段百年前历史。本文试图回顾当时的创作过程,从而以一种范式分析的角度来梳理历史题材纪录片近年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影这个人类第七艺术在中国的传入,中国的纪录片也随之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纪录片已走完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中国,不仅充满了动荡、纷乱与压迫,而且也充满着激情、奋斗与进取。可以说,二十世纪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与争取民族独立与发展的历史,中国的纪录片便见证了中华民族这近百年的屈辱、抗争与迅速崛起的发展历史,也由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国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与风格与国际纪录片的发展迥然不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形态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阳 《声屏世界》2016,(12):42-44
影像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和最独特的标志就是真实性,它是以实事为基础,反映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情感表现.口述历史纪录片同样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的前提下,向人们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新世纪以来,口述史样式的纪录片日益风行,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口述历史的方式与纪录片结合是如何记忆影像的.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以记录不可复现的时间流程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纪录片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了历史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在人物传记历史文献纪录片中,人的价值与历史的价值相互交融,形成史诗般的媒介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随着中国纪录片在近几年的进一步繁荣,诞生了一大批高品位的文献纪录片,作为20世纪的文献笔记和历史备忘录,向我们展示了恢弘的历史,真实、全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走过的艰难历程和创造的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50年的历史梳理,不少专家学者都采用编年体的方式进行描述,这种方法有助于呈现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是缺少宏观背景下内在联系的思考与分析,尤其是对整体特征与内在联系的规律分析略显不足。因此,本文借鉴吸收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将视野放在历史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以获得1980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为标志,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在西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访问中国的旅程,但其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中美关系,独特的视角使得影片的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本文力图探讨影像叙事如何与历史真实联系,认为原始经验、历史经验和历史思维等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影像如何成功呈现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这四个方面构筑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解说语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解说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提升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解说系统研究,从解说的历史、定义与概念、类型、功能、解说的媒介与方式、解说系统的规划与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总结,综合了国内外解说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国内外解说在研究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差距,既能看到国内解说研究的不足,更可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方法,更好地促进国内解说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利城 《东南传播》2011,(8):167-169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水下纪录片的现状及其摄制问题的所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国水下世界在自然、历史遗留、当代人的水下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水下纪录片丰富的拍摄资源,展望了中国水下纪录片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还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发展与“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对中国水下纪录片的发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7.
冯东 《视听界》2000,(3):11-13
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中共南京地下党斗争的八集文献纪录片《无名英雄》终于完成播出了。与几年前另一部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一样,《无名英雄》基本上都采用了再现历史史料(影像、图文、实物等)以历史文献为蓝本,寻找重访故地遗址和采访历史当事人与见证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回顾了口述史的西方发展脉落与中国实践轨迹,廓清了口述史最核心的两层范式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是被传统史现所遮蔽的历史;倡导"自下而上看历史",或者至少是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在内的多重现察角度的有机整合.同时,借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架构,对中国具有规模意义的影像口述史实践进行梳理,认为这些探索为今后中国影像口述史的发展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最后,从五个方面阐释了推动中国影像口述史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世博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一直起着推动作用,这不仅仅因为在世博会后部分的展馆被保留下来为博物馆所利用,还表现在世博会的展示理念和技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影响。今天,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和技术依然与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讨世博会展示理念和技术的发展,研究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物馆之所以学习世博会展示理念与技术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博物馆展示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封采  赵迪 《新闻世界》2014,(5):177-178
本文立足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瓶颈进行考察,分析国外成熟经验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